现代诗歌欣赏
1,何其芳的秋天
晨露落下,
伐木的声音在山谷中叮当作响
放下已经充满稻香的镰刀,
用一个篮子在竹栅栏之间装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秋天住农家。
在河面的冷雾上撒下一张圆网,
像鲱鱼一样收起柏叶的影子。
芦苇冠上结满了霜,
轻轻摇摇停泊的小桨。
秋季运动会在渔船上举行。
蟋蟀的叫声中草地越来越宽。
小溪干涸了,石头变得更加清澈。
牛背上的笛子在哪里?
那个充满夏夜芬芳和热量的笛孔?
牧羊女眼中的秋梦。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寥寥数语却妙趣横生,诗人重赋而不重物,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无字,人面如菊”,这就是这首诗的本质!
“晨光满露,伐木之声叮当出谷。/放下已经盛满香米的镰刀,/用篮子把丰盛的蔬果放进竹篱。/住在秋天的农家。”秋天是空寂的。深秋,少了忙碌,多了闲适。在这种安静的气氛中,“伐木的声音在山谷中叮当作响。”一首《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秋天的静谧之美,以“空山似无人”,但斧声(借用王维《柴璐》中的句子)却很美。斧头的叮当声震落了植被森林上的露珠。这是诗人内心的秋声!《镰刀》令人愉悦,它静静地挂在屋檐上,进入悠闲时光。你看,它是如此的知足和无拘无束。它“充满了向涛”。它还在享受刚刚经历的欢乐吗?诗人写的是农民,但他没有让他们出现,而是写了伐木和镰刀。这不就是农民收获后的心态吗?瓜果熟了。它们不辜负人们的辛勤劳动,长得胖胖的,正坐在围栏里等着主人用篮子把它们拎回来!“秋日住农家”,那是满地的囤米和水果吗?你可以这么说,但别忘了更重要的是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得到了回报。那颗满满的心,能否装下一个宁静而丰富的秋天?
“把圆网从河面上的冷雾中移开,/把乌桕叶的影子像鲱鱼一样收起来。/芦篷满霜,/轻轻摇着系泊的小橹。/秋游在渔船上。”上面的秋天是“栖息”,这里的秋天是“玩耍”。河水荡漾着柔和的晨雾,渔民在雾中撒网。这张网似乎隐藏在白雾中,模糊不清。多漂亮啊!秋天是“淘气”的。它在和渔民“玩”。看啊。网已经拉起来了,有银鱼在跳来跳去,但也有满树柏树的叶子。渔夫很高兴,也有点恼火。用这种方式接近秋天的渔夫,真的很有意思!载满鱼的船上结满了霜,就像一场梦。秋水荡漾,是船桨无声而默契地吻着它。
上面两节写的是田园的秋天,清江的秋天,下面是心灵的秋天。中国古代诗歌中不乏这种结构。先写风景,再写情怀。所有的风景*都被这种感觉浸润,一层一层展开,一层一层惆怅,与场景交织,组合成更深刻的意境。比如王安石的“柳暗花明,荷花红艳艳夕阳西下,春水三十六计,白头相会江南”就属于这种道路。
“草在蟋蟀的叫声中更稀疏更宽阔。/小溪干涸了,石头变得更清澈了。/牛背上的笛子在哪里?/充满夏夜芬芳和热气的笛孔?/秋梦在牧羊女眼中。”秋虫鸣鸣,秋池寒碧,大自然会安详宁静地睡去。牧羊女如此惆怅,是因为深秋已近尾声,树林荒芜。她害怕她不能给羊喂新鲜的草吗?不,我怕没有人会吹她心里的笛子!整个夏天,她听着放牛娃那“又甜又热”的笛声,心里像草地上的羊一样安宁满足。但牧羊女将再也听不到牧羊人的苗,因为男孩在深秋消失了,他不知道笛声已经流淌在女孩的“梦”心里。这是一缕忧伤,却又那么清爽醇厚,这秋天的意境被诗人巧妙地展现出来:甜蜜的忧伤。
就这样,秋天的乡村、江湖、牧羊女被诗人浓缩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这是中国的一首秋天的诗。
2.冰心的《送纸船妈妈》。
我从不拒绝扔掉一张纸,
永远保存它-保存它,
折叠成一艘非常小的船,
从船上扔到海里。
有些被风吹到了船上的窗户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
我还是不死心,天天叠。
我总是希望一个人只能流向我希望他去的地方。
妈妈,如果你在梦里看到一只小白船,
不要对他无缘无故做梦感到惊讶。
这是你心爱的女儿含泪折的。
万水千山,求他把她的爱和愁带回家。
做出赞赏的评论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词很多,但这首诗有其独特之处。诗人带着童真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中介——一只纸船,并用它来拓展自己的感情。
在诗的第一、二节中,我写道:“我从不拒绝扔掉一张纸,/我总是留着它”,表示诗人这次出门远行才这样做,而是思念母亲已久。《折成极小的船》表现了叠放纸船的数量和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诗人“把纸船从船上扔到海里”后,“有的被风吹到船的窗口,/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把精心叠好的纸船扔进海里后,马上写出了令人心碎的结果,暗示读者漂洋过海到达母亲那里其实是不可能的,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感觉;但诗人依然是“不气馁每天叠加,总希望一个只能流到我想让它去的地方”,方便我妈!俗话说“真诚,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实现吗?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表达思想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遣悲伤,才能充分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
在第三节中,诗人非常想念他,以至于他想象:“母亲,如果你在梦中看到一只非常小的白色小船,不要惊讶它会无缘无故地做梦。”如果纸船漂不到母亲身边,就进入她的梦里吧!“这是你心爱的女儿,眼里含着泪水。万水千山乞求它把她的爱和悲伤带回家。”点出主题,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让人感到失望。这是全诗最精彩的一笔。在这首诗中,象征着思念母亲和祖国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的愿望。
3.郭沫若的《天上的市场》
远处的街灯很清晰,
似乎有无数的星星在闪耀。
天空中的星星现在,
好像无数的路灯都亮了。
我认为那空灵的天空,
一定有美丽的市场。
市场上展示的一些物品,
它一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
你看,浅浅的天河,
肯定不是很宽泛。
河对面的牛郎织女,
我肯定我会骑牛。
我想现在,
你必须在天街漫步。
如果你不相信我,请看看那颗流星。
他们提着灯笼走着。
做出赞赏的评论
在郭沫若看来,无限的宇宙体现在有限的个体生命中:“我觉得诗人的心境就像一片清澈的大海。没有风的时候,它还是像一面镜子,宇宙万物的印象都映在里面;有风的时候海浪就会汹涌,宇宙的印象就是在里面运动。”(三叶集)当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生命建立了不可分割的精神联系时,郭沫若以一种新的灵感方式改变了他视知觉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经大大偏离了古代作家的视觉常规。他不仅用眼睛看着夜空,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夜空。夜空诱惑着他的遐想,让他以一种审美的姿态更直接地与无限的宇宙交流。在郭沫若的人生节奏中,既有“鼓励的调子”,也有“宁静的调子”(论节奏)。他的诗《星空》是“鼓舞人心的调子”的夜空之旅。在他的作品里,夜空是那么的神奇和震撼,那么的震撼。他唱道,“漂亮!漂亮!/永恒的天球/变化真大!/漂亮!漂亮!/喝醉后觉得自己黑,/但猫总是在转!”《天上的市场》这首诗,是一首清丽的夜曲,有着“恬静的调子”。就在写作《天上的市场》的半个月前,郭沫若在给郁达夫的一封信中表达了他渴望一个“宁静而干净”的诗意世界,《天上的市场》所呈现的是一幅想象世界的“宁静而干净”的图景。
地上有星星一样的光,天上有星星一样的光。诗人通过交换本体和喻体这两个隐喻来连接天地。“路灯”和“星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无数明亮的灯和星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的第二至第四段描述了诗人想象的“天空中的街道”的奇观。在这十二行中,诗人用了四个“肯定”和一个“肯定”字,其积极的语气会让读者顺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界限。既然“天上的市场”展示的是“世间所没有的稀有之物”,那它一定是一个比现实世界好得多的地方。不是吗?诗人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在那里享受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原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了天上就不开心了。他们被堵在天河两岸,一年才见一次面。但在《天上的市场》这首诗里,天河变得“浅”了,不太宽广了,也不再妨碍情侣们自由往来。所以牛郎和织女都可以在天街游荡,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中的灯笼。这种虚幻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出生动的现实主义,作者所描绘的美丽而幸福的街道给读者提供了人性的趣味。
“天上的市场”是诗人用灵性的眼睛仰望夜空时看到的景象。在郭沫若的精神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的世界留给他的印象是“眼里含着泪”“心里恶心”:“游荡的尸体,/猥亵的肉”,“遍地的骷髅,/满大街的棺材”(上海女神印象)。他用“天空中的市场”来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郭沫若的诗向来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槃》激情澎湃,苍劲有力;他的《天狗》有毁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早安》和《炉中有煤》曾经让我们怦然心动。但这首诗宁静祥和,意境优美,清新质朴。当诗人写这首诗时,他正在日本学习。他和当时很多在中国的留学生一样,既怀念祖国,又对自己的理想未来感到迷茫。诗人不得不借助自然来思考这一点,常常在海边徘徊。一天晚上,诗人在海边散步,仰望着美丽的天空和闪烁的星星,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在诗中写下了这个理想——仿佛是天堂里的一幕。
诗人把星星比作街灯。星星散落在天空,遥远的世界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想。路灯是常见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把远处的路灯比作天上的星星,也把天上的星星比作地上的路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带领我们进入“空灵之境”?在诗人的心目中,天地是一体的。
空灵的天空中有一个市场,一个繁华美丽的市场。展出的物品很多,都是世界之宝。诗人没有具体写出这些奇闻,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们当做我们所需要的,带给我们心灵的平静和舒适。
它不仅是一个市场,也是一个生活场景。隔着浅浅的天河,在爱情上始终不渝的牛郎织女是怎样的生活?还守着银河,难道只能隔空相望?“你必须骑一头牛,”诗人说。在那个美丽的夜晚,他们一定在五彩缤纷的市场里游荡。流星是他们举着的灯笼。简单的几个字,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千百年来叹息的悲剧和人们的向往与悲哀。
这首诗的风格是苍凉的,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工整的短句、和谐优美的节奏表达了诗人纯洁的理想。意境一般,节奏缓慢,如涓涓细流,涟漪荡漾。但正是这种质朴的意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心随着诗意徜徉在遥远的天空,享受着各自美丽的梦境。
4.星星上的河流变奏
如果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光明
谁需要明星?谁会?
凝视夜晚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会呢?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一只蜜蜂在心里颤抖
谁不想拥有一个柔软的夜晚?
柔软如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儿落满树枝。
就像满天坠落的星星
闪烁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白色紫丁香的云是朦胧的。
如果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光明
谁需要明星?谁会?
在寒冷中燃烧孤独
寻找一点希望
谁会呢?
年复一年
总是写关于苦难的诗。
每一个首都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就像我心中的冰雪
谁想看黑夜冻结?
像一块土地一样僵硬
风吹落了一颗又一颗细细的星星。
谁不喜欢飘扬的旗帜而喜欢火?
金色的星星涌出来
当天上的星星疲倦时,升起
去照亮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歌、春天、温暖、希望、自由等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即它们展现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在无边的黑暗中闪烁的点点光芒,寄托着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小节组成,每节16行,都以假设句“如果……”开头,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全诗以“星”为主要意象,在假设的前提下抒情写意,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和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第一节前四行,写的是人们仰望星空,把星星当作遥远的慰藉。这是因为黑暗已经笼罩了大地。这个以“如果”为首的条件句,构成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下面十二行是以“谁不想”、“谁不想”、“谁不喜欢”开头的三个反问句,每一个反问句引出一组递进的隐喻,用一系列美丽的意象写出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诗意的世界,那是一个夏夜般柔和的世界,那是一个春天般温暖迷人的世界。
第二部分使用了与第一部分相同的结构、相似的句型和进行性隐喻,但它的前12行由“谁不需要...谁会...谁不会呢...谁不会“向”谁需要...谁会...谁会...谁会”以一种否定的方式,内容从向往光明变为现实。这个节前的四句话和上一个节前的四句话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共同构成了对现实的否定,表达了从肯定到否定的自由的希望。从下面八行“谁会”写下现实的冷酷与煎熬。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诗人总是年复一年地写着苦难的诗篇,夜冻,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述与第一节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最后四行中,恢复了第一节使用的肯定句“谁不喜欢……”,表明了诗人致力于追求光明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惫时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尽管迷茫和失落却坚定的希望,在胧诗中很有代表性。在艺术上,也能体现出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达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用一些物体来暗示或间接表达经历。比如星星、诗歌、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小鸟、白丁香花等。用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夜晚、冰雪、冰冻的夜、僵硬的土地、被风吹散的星星等。都是用来表现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而优美。这种表达方式和中国古诗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