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家长从小就忽略了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五种实用方法!

文|青藤肖丹

有一个孩子,3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的账本有计算错误。9岁时,老师要求学生从1增加到100,他马上给出了正确答案:5050;11岁时,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他的名字叫高斯,他成长为19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

还有一个孩子,6岁就能心算八位数除法,8岁就能掌握微积分。12岁的他对集合论、泛函分析等深奥的数学领域了如指掌。他的名字叫约翰?冯?长大后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的诺伊曼被誉为“计算机之父”。

那么,“数学天才”宝宝真的存在吗?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数学神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很多人认为“数学天才”婴儿一定与遗传有关。然而,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说法。

不久前,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发表了一项惊人的研究,发现5岁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数学家,他们可以在没有接受正规教育或传授相关知识的情况下,自己掌握数字抽象概念和算术规律。然而,后天教育的干预可能会调整和修改先天的大脑生物结构,这可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这无疑给我们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学好数学!

各位家长,在正确的引导下,你的孩子也会成为“数学天才”宝宝。记住,在给孩子数学启蒙的时候,以下五件事值得一试!

什么是数感?比如在计算24x9等于多少的时候,有数感的人不仅会想到用竖排的方式计算,还会想到用24x10-24的方式计算,也就是善于运用多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这其实就是数感。

就训练方法而言,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玩一些数学游戏:比如从1,2,3,4,5,6 …数到孩子的极限;倒计时,100,99,98,97,96,95,94...;或者换个模式,1,3,5,7,9...;或者这样一个数字,2,4,6,8,10...;你也可以这样做,5,10,15,20,25...诸如此类。

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一些规则来设定规则,成为你和孩子之间游戏的一部分,让数学成为一种引人入胜的智力游戏。

有研究表明,当数学家在做问题微积分时,他大脑中通常负责长期记忆的部分也会变得活跃,而一般人则没有这种现象。换句话说,数学家在微积分中使用了更多的内存,加快了速度。

同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积极引导孩子观察数字的存在,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比如我班上有一个固定的环节叫数敏训练,就是每次上课前,我记下今天的年、月、日、星期几、当前时间和上课的预期时间,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多注意。然后在知道今天日期的情况下,推断明天,后天,甚至十天之后,就是一周的月份和日期。

在数学应用题中,理解力和词汇量是密切相关的。你掌握的词汇越多,你的理解力就越强。如果孩子连问题的意思都理解不了,怎么解决下一个问题?

亲子阅读是锻炼理解能力的好方法,家长可以在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启发孩子的思维。比如让孩子自己编一个故事;看完故事,问一些关于剧情的细节问题,问孩子有没有观察到,有没有记住。读完整本书后,尽量让孩子复述或用自己的话总结;如果你看图片,看看你的孩子是否能想象出一个复杂的“情节”。等一下。

之所以在这里强调“个人”,是因为我观察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插手,恨不得冲到最前面去代替做所有的事情。有时候幼儿园要交一个手工作品,家长们会在孩子睡觉的时候想尽办法做一个,然后发朋友圈“抱怨”一会儿。

说实话,这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你强行剥夺了孩子开始工作的机会。其实孩子操作“数学实验”的机会很多,也很容易实现。比如给孩子准备一些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周围事物的长度和重量等。,让孩子感受到数字的具体存在。让孩子知道“数”就在身边,和自己在一起。

作为家长,你是否觉得解决一道数学题很容易,但要给孩子解释清楚却不容易;学语文的时候,材料和词汇都在脑子里,但要想写出好作品,却被难住了;练习英语会话,对方什么都懂,你想回复的话就在嘴边,但你想答如流,就卡住了…

是的,知识的输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家长“趁热打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所以,不要把那些来之不易的启蒙歌曲、童谣、绘本、习题扔给孩子,一切就好了,任务就完成了。

赶紧放下电话,拿起书,记住:你是孩子成长的最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