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的利与弊

对于城市里那些有爱心的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成龙和凤凰,他们愿意付出一生的努力和财富。

今天,许多中学生家长就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时代催生留学少年。

青少年出国留学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国内青少年承受着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出国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龙”的巨大诱惑,使得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家长越来越热衷于送孩子出国读大学,这使得留学生的年龄呈现出低龄化发展的趋势。

就这样,一批批城市中小学生办理了退学手续,背上了自己的书包,父母的毕生积蓄,全家人的托付,漂洋过海,寻找自己未来的天空...

他们走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中,走在父母热切的渴望中,走在教育工作者的焦虑中,走在国外大学的欢迎中...

他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这种生活的改变,他们本该依偎在父母身边,衣食无忧,享受小皇帝般的舒适生活。但现在,他们不得不挺起娇弱的身躯,独自在异乡打拼。

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我们也深深地为他们担忧。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的教育是一座未开发的金矿。

是什么在推动中国的留学潮?

社会现象总是像海水一样起起落落,但中国大城市的出国热潮却总是经久不衰。

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始终存在着文化势差的现象,即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吸引。人们总是对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充满向往、幻想和追求。比如人们喜欢模仿发达国家的时尚,爱买发达国家的商品,然后包括在那里接受教育。今天,一些父母和孩子出国的愿望也是这种趋势的反映,显示了他们对强大的文化和时尚潮流的追求。世界发达国家集中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管理手段,以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和最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普遍的舆论是,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一定是先进的,他们的文凭含金量自然比我们高。所以如果拿到发达国家的文凭,在国内就业可以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创造条件让孩子尽早参与到这样一个强势、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去学习,锻炼自己,是一些家长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中国的家长和学生都渴望出国,而外国人却盯着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富裕的阶层。他们有能力支付孩子在国外的高额学费。对于接受留学生的国家来说,他们看中了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腰包。这是一个有几百亿潜力的市场,很多国家都想赚这个钱。

与中国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之间的激烈竞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达国家因为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减少,不得不招收大量海外学生以摆脱困境。所以今天是国内教育市场供不应求,国外教育市场资源闲置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嗅觉敏锐的国外教育机构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待开发的教育消费市场,称“中国教育是一座未被充分开发的金矿”,试图通过大量吸收留学生来吸引资金,发展经济。他们把目光放在可能带来长远利益的中学生身上,对他们实行优惠政策,降低语言要求,吸引他们出国留学。频繁在国内各大城市巡展的国外教育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吸引留学生的好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比如美国,高等教育不仅每年为美国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外汇收入,最终还带来了数十万人才。目前,在美国的大学里,一半的研究生来自国外。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未来会留在美国工作,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会给美国带来持续的好处。美国的科技发展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外科技精英的引进。可以说,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美国最赚钱的行业,这也是美国在高科技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根本原因。

毫无疑问,一个年轻的留学生对自己的留学经历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当他回到自己的祖国,被提拔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情感因素会让他时刻关注那个国家的发展变化。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商业上的,他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留学国家的决定。比如,当他习惯了某种产品,他就会多进口一些。同时,因为他了解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他会更加关注那里发生的事情。事实上,这个国家将从各方面受益匪浅,无论是留学生成为部长,妃子,公司董事和进出口部门经理。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不遗余力地争取留学生的来源。

在家长心中,如果愿意为孩子投入大量的资金,看看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真的很焦虑。我国相对薄弱的教育能力与旺盛的教育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大量教育需求没有找到消费出路。目前年轻人出国留学的现象,反映了我国现有办学体制和教育模式的弊端。

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成功的传统心理使他们愿意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金钱。目前我国城镇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年均增长20%左右。居民储蓄中,“为子女上大学做准备”的储蓄动机占44%。此外,现实的就业压力也要求家长加大对孩子教育的投入。

由于国内大学承载能力有限,大学的大门很窄,大部分中学毕业生都没有机会进入大学,家长的教育资金只好放在国外。

小留学生拿走的是教育消费资金,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仍然是少数精英学生的权利。

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左右,远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今年毕业的300多万高中生,即使在连年扩招的情况下,也只有一半能进入大学。近年来,大量城镇独生子女进入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新高峰即将到来。而高等院校门槛太高,国家准入控制严格,教育消费领域明显供不应求。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大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买方市场,但高等教育仍然是卖方市场,他们称之为“短缺经济的最后一块领地”。

现在上大学比80年代容易多了,但是如果想进名牌大学,学热门专业,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有人开玩笑说,在如今国内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大学梦没有实现,除了极少数特例,一般来说基本上是死定了。但是你能实现这个梦想吗?不完全是。现在有很多高等教育,外国教育和双重教育。

若干年后,当你的孩子去北京建国门写字楼应聘一家外企中层员工的职位时,发现面前的五个人可能有两个早稻田大学硕士,两个哈佛MBA,一个麻省理工学院博士。你家孩子哆嗦了半天,就是不敢拿出那个国内的本科学历。

学历在大幅贬值,这是现实。一二十年前,手里拿着正宗的本科毕业证,还是天之骄子,心里可能还挺自得的。不过,现在拿在手里掂量毕业证,感觉有点轻了。随着中国高学历人才的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在中国的几个主要中心城市,有大量高薪工作,但一张优秀的文凭往往是敲门砖。面对这种情况,那些进不了大学,或者进不了名校,又不愿意进普通大学的同学,选择另一条出路,直接出国留学,以求将来有一个高起点的职业发展机会。

“早出晚归的利弊”绝非易事。父母要承受金钱和情感的双重辛酸。但仅此而已。他们仍然毫不犹豫地送孩子踏上旅程。当然,这不会是冲动之举。他们的算盘珠子肯定是反复动过的,绝对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早出去”是相对于传统的留学——大学毕业就出去。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送一个孩子出国,是因为有利于语言的早日通关,有利于对当地社会的适应和融入。人们常说,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在语言、文化观念等方面越容易入乡随俗。,而大一点的孩子逐渐趋于刻板,要让他改变需要很大的努力。

先说语言。根据专家的研究,童年是人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在语言环境中,几乎在游戏中就能掌握语言,不存在成年人面对一门外语时的那种困难。语调和味道可以很纯正。当他们和外国人通电话时,对方可能根本认不出自己是在国外出生的。另一方面,青少年以后,母语的烙印根深蒂固,掌握一门外语越来越难。成年后,无论你如何努力,说一口不带口音的外语已经很难了。

很多老华侨青年时期出国,就是因为失去了通过语言考试的最好机会,到现在几十年了还是说不好英语。在很多国家的唐人街,你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是不是路过(出租车?" "不,我在开车,我找不到地方(停车)。"这种发音让人听着好笑。但是他们的英语水平一辈子都一样,再怎么努力,结果也不会很大。这就是事半功倍和事半功倍的关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人才的国际交流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熟练的外语,获得比国内大学生更大的竞争力,很多家长不惜重金将年幼的孩子送到国外。显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随着进一步开放,掌握外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

有孩子说:送我出国读书,就算什么都没学到,在那种环境下英语水平肯定不一样。爸爸说是给我买语言环境。这种环境无论如何在中国是不会存在的。我父亲在中国也断断续续学了十几八年英语。他从我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了,但是就是管不住嘴,就是因为缺少这个语言环境,所以效果不好。

有一句话:在中国学习四年,拿到证书。在国外,可以说四年下来,我至少拿到了两个文凭:我的专业和一门外语(有些国家需要考第二门外语,这又增加了一项语言技能)。两个肯定比一个划算。在当前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外语的作用日益凸显,使得这个第二专业比第一专业更加重要。虽然现在就业压力很大,找工作也不容易,但是如果你英语流利,又何必担心在国内找不到好工作呢?

再说“融入”,这也是很多家长早早把孩子送出去的一个动力。如果一个学生打算学成回国创业,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如果他打算长期在国外发展,必然存在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融合问题。一个人到了成年阶段,民族的文化积淀越深,就越难与外国社会融合,心理落差很大。在童年阶段,人的距离感是最少的,所以早点出门有利于尽快适应当地的环境。

然而,针对中国留学低龄化的趋势,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突出“两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为学生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世界公认的。过早送孩子出去,会打断“双基”学习,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孩子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所以,为了让孩子在国内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我们应该尽可能晚的把他们送出去,这样可以用我们的知识优势弥补我们的语言劣势。

此外,孩子出门早,由于在国外的时间相对较长,增加了安全风险,费用也必然较高。相比高中毕业后出去读研究生,家长可能会认为后者更经济,更安全。

总之,早出晚归的问题也是因人而异,要看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

我的经验是,这取决于父母更看重什么。如果重视尽快适应语言,融入当地社会,家庭经济条件足够好,可以早点把孩子送出去;如果更多考虑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学生的人身安全,最好是在心智成熟的高中阶段送。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

从年轻留学生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国外的生活。出国留学,毕竟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会面临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制度,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生活环境等等。进入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孩子的身心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和考验。

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从小送孩子出国留学确实有道理。但如果只是想把他们送出去,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素质、自控能力、语言基础的考察,遗憾可能是必然的。根据孩子的类型不同,他们在国外的情况也可能有很大差异。如果孩子身体健康,开朗合群,自然容易适应新环境;反之,巨大的冲击会转化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将孩子重重击倒。选择一个合适的孩子出去,目标达成,钱花的开心;选错了人,父母花钱,孩子吃亏,两头落空。

所以能不能取到西天取经,是因人而异的事情。当你有让孩子出国的想法时,不妨先逐项评估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以便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也许这个结果会帮助你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避免盲目行事,造成被动。

我们大概可以说出无数出国必备的素质,并期待这些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具备。比如是非感强,体质强,外语基础好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都很重要。小小年纪,肩负如此重任,需要太多的素质。但是,留学成败最重要的关键还是适应生活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如今,走出国门的一代,尤其是这些“小留学生”,是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被称为“小皇帝”,从小被父母和亲戚视为掌上明珠。他们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过着“伸手要衣,张口要饭”的富裕生活,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只要一心一意做好学业就好。学习好了,父母开心。他们几乎不做家务,仅有的一点业余时间都被父母给孩子安排的各种“特殊强化班”填满了。

对他们来说,出国留学不像旅游那么容易。他们将不得不用一双娇弱的肩膀独自承担在国外学习生活的重担,他们没有很强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这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很多同学来了国外之后,没有了父母的贴心照顾,突然变得很不适应。好像被扔在孤岛上,一切都要靠自己。从找合适的房子,到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各种事情对这些小留学生来说都是新的考验和锻炼。他们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焦虑,遇到问题,没有自己的主见,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常常自认倒霉。有的因为和房东关系紧张,半夜被赶出家门,流落街头;有的财物被抢,人被打;还有一些人因为和同学关系不好,被孤立,被歧视。

这些都与这些学生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独立性不强,缺乏交际能力有关。

中国城目前正处于独生子女时代,这就决定了国内家庭的孩子普遍自立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弱。如果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在做留学决定时一定要慎重。最起码,孩子出国前要有足够的机会和经历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试想,在自己国家熟悉的环境中,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很难想象在一个文化、语言、饮食完全陌生的国家,他们将如何生活。

在采访中,笔者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学生每天睡懒觉,但在中国他每天早上7点半就要离开家去上学,所以他一直在痛苦和抱怨。自从退学准备出国后,每天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公开睡觉。但是到了加拿大之后,这个习惯改不了,以至于经常上课迟到。没办法,父母只好每天早上掐着钟点给他打越洋电话叫醒,用电话铃声打断他的鼾声。据说有时候电话响到中断,那边的孩子还没被吵醒,家长又要重拨。孩子醒了就会抱怨。

走上这条路的孩子,确实要吃点苦,刚开始可能不一般。如果父母抱着国外生活条件会好的希望把孩子送出去,那么他的希望肯定会破灭。那里的中产阶级生活很富裕,但是你孩子肩负的使命和他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他现在不可能有那种富裕的生活。相反,他刚刚走了,他的生活可能真的是一团糟。如果你不能接受那种艰苦的考验,那么呆在家里,依靠父母,可以比在国外少花一半的钱,过上比出去强一倍的生活。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吃这个苦。所以,不肯吃苦的孩子,也是不适合出国的孩子。当然,在今天的人们的家庭中,要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受过苦并不容易。一个孩子有六个大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很痛苦,所以没有真正的痛苦等着他去吃。只有把它放在国外这样的环境中,让他独立处理生活的复杂局面,才能真正发现他对困难的应变能力。

说完了生活适应能力,再来说说孩子的学习能力。因为这也是家长应该认真客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留学的成败。

中国大部分孩子智力发育正常,学习能力强,家长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但总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在语言智慧和逻辑推理智慧上天赋不够,学习能力较弱。如果是这种情况,出国留学要特别谨慎。毕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教育都特别依赖语言智慧和推理智慧。

应该注意中国孩子和国外孩子的差异。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可能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线性。但是一个中学生如果想出国留学,依赖性太强,思维单一,就会表现出致命的劣势。此外,语言不通,阅读和口语能力严重削弱了中学生在国外学习和生存的潜力,所以很多中学生在外出后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没有积极参与的能力,这是制约学习知识和进步的关键。所以,大多数深受填鸭式教育毒害,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在这里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能力障碍,也就是出国留学要慎之又慎的人。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有这样的特点:头脑灵活,爱说话爱动,动手能力强,但不勤奋,学习成绩一般。他们经常在家长会上被批评为粗心、勤奋、贪玩、淘气。他们拒绝努力学习死记硬背。在国内学校考高分的从来不是这些人,但这样的孩子潜力很大,只是不适合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竞争。而国外教育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给了这类孩子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外教会喜欢这样的孩子,甚至会给他小灶。

我们中学教的内容普遍比国外深,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国外还是国内。再加上他们灵活主动的天性,更能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类学生就是教育者认为适合出国留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