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视频号永远不会比Tik Tok好?
视频号以微信为流量输入,在月活几十亿的庞大app上获得仅次于好友的流量入口。
在如此巨大的外部用户引流和微信背书的情况下,各大kol纷纷入驻,想要分一杯微信的短视频红利。
作为国内第一短视频龙头,Tik Tok拥有6亿日流量(2020年9月资讯),独特的视频互动体验和产品思路,可以说改变了内容创作和传播的方式。
我个人在2020年之前没用过Tik Tok app,只在网上听过关于它的传闻。好像第一次用Tik Tok app是因为新用户给了我红包,想去薅羊毛。但是一用就上瘾,简单的交互方式,丰富的内容。两者结合之下,让人欲罢不能,用最简单的操作体验极致的快感。背后是无数把自己分类的程序。首先,推荐Tik Tok最热门的内容,并以八大美食招待您。欢迎品尝。根据自己还剩多少,加筷子的次数等来判断。(播放率、好评率等数据),慢慢把相关内容精准地推送给你。在指出你的口味已经稳定下来之后,偶尔插入一些其他的内容,试探你是否有其他的兴趣,一步步抓住你的心。
微信视频号的首次使用基本处于内测阶段。原因太简单了。微信是日常使用工具,朋友圈基本每天打开4、5次,所以到达视频号的概率很大。第一次打开的时候,我会默认显示我朋友的最爱,就是这个朋友喜欢,我觉得我输给Tik Tok太多了。
朋友喜欢功能:
有句老话:朱者赤附近的人都是黑人,还有句成语,朋友就是朋友。意思差不多。通过朋友可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相同的人会互相吸引。
但是短视频不是这样的。朋友喜欢不代表我也会喜欢,朋友喜欢的也不一定想让我看到。这两句话决定了视频号不会走远的关键。微信视频号不了解用户,尤其是年轻主力用户。
给我讲讲Tik Tok:
让我们来谈谈Tik Tok的流行歌曲有哪些:新潮、新颖、有趣。Tik Tok的内容完全依靠音乐,以魔幻的音乐为背景,让搞笑的内容更加生动,以新潮的音乐为背景,让帅气的视频内容更加抢眼。基于这两点,Tik Tok大力推广创作者,帮助他们找到可以匹配的音乐。你可能在刷完短视频后很久都不会看到视频,但是偶然听到一段音乐,你一定会记得是在Tik Tok上听到的。这就像连接生命的Tik Tok一样简单。
先说视频号:
那视频号是多少?他以微信为载体,想通过好友传达视频的内容。没有错,也是启动产品最快的方式。但是他们不了解孩子,或者90后00后的孩子,在这里,一个好的社交产品(toc)想要占领市场,绝对不是俘获老年人的心,而是吸引年轻人的心。这个道理看似残酷却又合情合理,理由一定是年轻人接受度高,学习能力强,自愿传播意愿广。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在网上互不认识,因为兴趣走到一起(具体来说就是喜欢同一个视频,同一个up),绝对比微信强迫一群人绑在一起友好。要知道,孩子们的微信里有很多长辈。你打开一个视频,滑下去,给孩子推荐人生大讲堂。这是北京最美的夜景。饭前不能吃什么?天天都是这样的事,谁受得了?或者反过来说,谁愿意每天给四五十岁的人推荐夜店舞曲,扭背出轨,踩反串?
总之,朋友喜欢关心我,朋友喜欢我不想让我看,他也不想让我看。
恶性循环之下,两组(或多组)愿意喜欢的人进行pk,疯狂的给两组人推荐不同的内容,先筛选掉受不了不喜欢的。和他们比,他们留下了视频号,然后就是两组谁先累,彻底放弃赞,任由自己的视频朋友圈被疯狂践踏,最后离开。
很明显,短视频是为了上瘾动机和内容推荐。为什么你要让所有人都不开心?
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全忘记了视频号的产品,就是赞是一个极其私密的东西。从微博、微信朋友圈到Aauto Quicker、Tik Tok,孩子都非常重视自己的赞内容,因为他们的赞是一个陌生人评价自己的第一步,是自己的名片,是自己的约束。稍微大一点的年轻人可能会专门注册一个微博小号来吐槽发泄。这是在公共场所建私宅,业主有权展示,符合人性。
视频号背离人性,用朋友的赞默认推送是最大的失败。
当然还有其他的失败,无用信息太多。一屏内容必须显示名称、标题、时长、发布时间、第一条评论的内容,多条评论依次播放,被赞转发。复杂的内容信息必须显示在白色背景上,等等。
我一度怀疑微信的产物以为那是十年前,在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流量被用来随便碾压对手。难道他们不知道,就产品而言,QQ的交互体验和功能逻辑已经碾压微信太久了吗?我真的不知道,微信之所以能活下来,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做得对,占领了市场。大家都用微信,所以离不开微信,而不是微信。
先说一件对内容平台来说很致命的事情。不属于自己的平台KOL。目前内容以操控性为主,风格和创作以Tik Tok风格为主。那是没有灵魂的低级版本的Tik Tok。一个内容平台没有内容,厨师靠学别人的菜系做菜,老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很快就倒了。
腾讯这几年除了游戏方向,没有什么爆款新品。所有打法都是靠抄袭竞品,用财力和流量碾压。这真的能走远吗?
2020/11/15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