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自律育儿分享耿庄子

自律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孩子再聪明,智商再高,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也很难成功。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

1.延迟满足

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首先要从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入手。心理学实验表明,自控能力最早出现在宝宝6 ~ 12个月,而自控能力在4岁时发展迅速。所以家长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意识,不要总是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适当推迟满足孩子欲望的时间。不要让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要注意培养孩子抵抗诱惑和自我克制的能力。

记得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在商场看到一辆遥控车,爱不释手,非要买下来。我认为孩子们不能养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坏习惯。他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虽然看着他们泪流满面的小脸很心疼,但还是坚持不给她买。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孩子特别懂事,就偷偷买了遥控车,给孩子一个惊喜。没想到这件事之后,女孩带着孩子去商场就不再吵着要东西了。看来,只要父母在生活中多注意适当推迟孩子欲望的满足,孩子的自控能力就会逐渐发展起来。

2.时间管理

良好的自控能力离不开对时间的管理。当孩子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家长要及时逐步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当孩子想做一些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等,家长应该先和孩子约好一起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玩得很开心。到了约定的时间,孩子们一定要自觉停下来。如果孩子不能立即停止,需要适当的惩罚,可以减少玩耍的次数或下次玩耍的时间,让孩子为自己的“违约”付出代价,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明白守时的重要性。当孩子开始做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比如作业、家务,可以先自己设定完成时间,告诉孩子只要认真完成,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让孩子逐渐养成重视时间的良好意识和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

提供动力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不仅要靠父母的“行政命令”,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吸引人的动机。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真正关心的或者需要的是什么。在要求孩子在某一方面自律时,要尽量把你的要求和孩子的需求联系起来,形成因果关系,为孩子自律提供强大的动力,促使孩子心甘情愿地去做。

女儿小时候从来不整理玩具,多次不听她的指令。为了让女儿自觉收拾玩具,我想了一个主意,告诉她:“你不收拾玩具,它们就会躲起来,不跟你玩了。”一开始,女儿根本不相信。玩完玩具后,它还躺在那里。当她看不见的时候,我把玩具藏了起来。结果女儿找不到玩具了。女儿特别惊讶:“玩具真的藏起来了!”“我还想玩这些玩具”——这个简单的需求,成了女儿自觉收拾玩具的强大动力,我也不想再催她了。

遵守规则

国有法,家规。没有规则的争抢,必然导致社会混乱。孩子要自律,首先要学会遵守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为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好榜样。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各种规则,行人和车辆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孩子玩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各种运动要遵守比赛规则,并且要有礼貌,按时作息,做事不影响他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规则要给孩子监督和指导。

比如孩子想荡秋千,但是已经有孩子在那玩了。家长要告诉孩子“先来后到”的规则,说服孩子学会克制,耐心陪着孩子等待。一家人一起出门,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大声喧哗。在热门景点有排队需求时,家长一定不要拥堵,不要抢,孩子会在一旁看着。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严肃性,但不要让他们的“不文明”影响到他们。

5.游戏训练

心理学家发现,角色扮演游戏或情景模拟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医院、商店、学校、救火队员等等。在模仿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走神,家长要提醒孩子回到自己的角色,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给孩子提供一些训练活动也是非常有效的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方法。我女儿最喜欢和我玩的游戏是折纸。她准备一些白纸,随意折出一些小动物、小物件,根据个人喜好涂上颜色,然后把自己的作品和身边的小物件,比如树叶、小石头,摆成不同的形状,一起欣赏。那叫美。大多数孩子对这种动手游戏非常感兴趣,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助于他们逐渐形成自律的能力。

孩子自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性格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反复的情况。家长要多关心,多提醒,多鼓励,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