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体
反体字是一种特殊书体,史称“反左书”。 在已知的文物中,反左书最早出现在二王时代东晋的铜镜和砖瓦上。起源于先秦的印章在六朝开始盛行,受印章的启发,这一个时期出现了“石碑墨拓”,六朝是中国书法迅速发展时期,书法家们特别活跃,敢于打破常规,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明各种书体。受印章和“石碑墨拓”的双重启示,反左书也就在这个时期顺势诞生了。
到了南朝梁打通年间,梁武帝及其大臣都是书法好手,在这种浓厚的书法氛围之下,反左书盛行一时。但是在这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大大小小王朝交替兴灭,诸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交互渗透,反左书由于其书写难度较大,逐渐退出了主流文化。
南朝书坛的风气比较自由和宽容,出现了很多的“杂体”,通俗一点的说,就是各种千奇百怪的书体。而且奇怪的是,“诡异多端的杂体,容易繁殖翻新”,很多人争相模仿,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不只是只有今天我们认为无比正统的魏晋书风。
其中,“反左书”即是一个例子。左手反书,史称“反左书”,又叫“众中清闲法”、“镜子书法”。
南朝梁庾元威《论书》记载:“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士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
“反左书”作为一个历史的标记,古今许多名人志士有诸多评说,书籍也留下不同的记述。其中,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说:“(庾元威)所称孔敬通创‘反左书’,当时左行如卢而反构如‘镜映字’。”(《管锥编二二六〈全梁文〉卷67》1464页)指出了反左书的两个特点:一、自右向左行笔,与通常行笔方向相反,二、结构翻转,与通常结构呈镜像关系。按,所谓“卢”即卢文,是古印度的一种左行的文字。
目前,在反左书的发源地——南京仍能见到实例。现今最主要的发现是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的二例国保级文物:一是丹阳梁文帝萧顺之陵墓神道东侧石柱,刻着梁武帝御笔反左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西侧石柱是正书“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刚好一正一反,碑文、石额碑刻镜面对称,特别给人一种俊秀古朴,庄严肃穆的感觉;另一例保存最完美的反左书在南京东郊栖霞区十月村农田里的萧景墓神道西侧石柱,该石柱高6.5米,柱围2.48米,柱座上圆下方,柱身圆形,石柱上部有一长方形柱额,刻有楷书书法题字***有23个反体字“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候萧公之神道”字迹清晰。
这款“反左书”还算整齐严谨、匀称和谐,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称赞它是“平整匀净之宗”。
不过,这种南朝梁时盛行的“反左书”,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究其原因,其后进入“尚法”的唐朝。唐朝书论毫不客气地批评这种“杂耍式的”的书体是:“书法外道,翰墨之厄”!
虽然“越是怪异离奇的技巧,越是容易煽引人们效仿的欲望”,但类似“反左书”这样的杂体,还是只能“沦落为下层社会陋儒书手的杂耍”,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不过呢,现在我们也还是能偶见这样的“杂体玩家”,诸如什么“反横书”绝艺、“左撇子书法”“双手同时开弓一正一反写榜书”等等,按照上述的历史轨迹来看,根本算不上“书法”,勉强可以归类于“杂技”。
参考文献:刘涛,《魏晋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