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红衣大炮大显神威,领先西方两百年,为何到清朝就落寞了呢?

红衣大炮其实是红夷大炮,是明朝末年从西方进口的各种火炮和按照西方火炮仿造的火炮总称,何来领先西方两百年一说。实际上不仅不领先,反而还落后至少50年。

在明朝末年,由于面对后金的军事压力,明朝决定从西方进口火炮以与后金军作战。徐光启因为与利玛窦等人结识,后加入了天主教,对于西方科学技术有一定了解,因此在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就建议朝廷招募匠人来京铸造大炮。后来徐光启又通过在澳门的葡萄牙商人购买火炮。

不过据考证,葡萄牙商人提供的第一批火炮是从搁浅的英国军舰上打捞出来的舰炮,并非葡萄牙自己生产。之后葡萄牙商人提供的火炮有在澳门生产的火炮,也有从其他地方进口的火炮,因此红夷大炮并非一种火炮的称呼,而是多种火炮的总称。

红夷大炮相比明军原来使用的火炮更先进,无论威力还是射程都有所提高,在对后金军的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宁远之战就是红夷大炮发挥威力,击退了后金军,因此明朝后来转而生产此类火炮,进行了仿制。而屡遭红夷大炮打击的后金军自然也是非常重视这种火炮,也进行了仿制。崇祯四年后金仿制红夷大炮成功,据说就是因为夷字犯了忌讳,所以改叫红衣大炮。

一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止,清仿造的各类红衣大炮还是其所有火炮中最先进的一种,不过由于承平日久,所以此时的红衣火炮制作工艺甚至还不如明末清初,炮膛内坑坑洼洼,火炮质量低劣。而英军的火炮经过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已经比当初更为先进,一进一退之间,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