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

科举制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培养官员。科举制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的进士科举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不仅代表了一种中国文化,从整个人类社会管理变迁过程来看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对社会成员智商、能力的培养,这种制度不变的操作步骤是逐级培养筛选、对比淘汰。科举制为社会成员智商能力的挑选提供了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的过程及依据,提高了社会成员能力智慧培养、挑选、使用的专业性、系统性、精确度及效率。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考试的阶段和内容

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层面的初级考试,通常在县级以上设立,考察应试者的文化水平和基础知识。通过乡试的考生进入会试阶段,会试是地区性的复试,多在省级城市进行,考察应试者的文学才能和应对策论的能力。通过会试的考生进入殿试阶段,殿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通常在京城举行,由皇帝亲自参与,考察应试者的理论素养和治国能力。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经义、史书、文学和政策策论。应试者需要熟悉经典文献、了解历史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文学写作和辩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