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果的散文和诗歌。(关于雨,表达雨。)明天之前,赶紧的

听冷雨

作者:余光中

惊魂过后,春寒加剧。先是物质陡峭,然后雨季开始,时而滴滴答答,时而潮潮湿,即使在梦里,也仿佛有一把伞。而有了伞,你可以躲过一场蒙蒙的冷雨,也逃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湿润了。每天回家,从金门街到厦门街蜿蜒曲折的长巷短巷,走进雨里风里更是梦幻。想到台北这样,好难过。这完全是黑白电影。我觉得整个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无非就是一部黑白电影。从头到尾,都是这样下雨。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出自安东尼奥尼。但那块土地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纪,即使下雨,千山万水,伞横千山。十五年,一切都被打破了,只有气候,只有天气预报被卷入,一股大寒流从那片土地上滚滚而来。这种冷淡是与古老的大陆共有的。你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子扫过,对你的孩子是一种安慰。

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在寒冷中感到一丝温暖。这样,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小巷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维也可以延伸,不是从金门街延伸到厦门街,而是从金门延伸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广义上是。二十年来,他一直住在厦门街而不是厦门,这是一种嘲讽,也是一种安慰。但从广义上讲,他也是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广义上的五陵散少年。江南杏花春雨,那是他的少年时代。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了。安东尼奥尼的镜头翻来覆去,翻来覆去。残水如水,天后土如水。从北到南有成千上万的人。里面是瓷器吗?当然还是中国,永远都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不再指点,剑门细雨,渭城尘埃已不在。然而,他日夜梦想的土地在哪里?

在报纸的头条?还是香港的谣言?还是的黑键白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镜底勒马周的希望?或者,在故宫博物院的墙壁和玻璃柜里,在京剧锣鼓声里的太白东坡之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格,也许那块土就在里面。无论是池县、神州还是中国都在变化,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国人不老,那种形象的向心力就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一个方字就是一个世界。最开始是有文字的,所以他祖先的记忆和希望都寄托在汉人的心里。比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沱大雨,所有的爱和雨都会在里面。rain或者pluie能满足什么样的视觉美感?打开辞源或辞海,金木就像火和水,各自成为世界。当你进入“雨”部,古老的中国千变万化,你会注意到,美丽的霜、雪、云,可怕的雷、雹,显示的不过是上帝的好脾气和坏脾气,气象台不厌其烦地阅读一本外行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百科全书。

听,寒冷的雨。看那场冷雨。闻它,寒冷的雨,舔它,寒冷的雨。雨落在他的伞上,这个城市几百万人的伞上的雨衣,房子上的天线。基隆港防波堤航道的船上在下雨,这个季节也在下雨。雨是女人,应该是最感性的。雨是空的,迷幻的。仔细闻闻。清新爽口,带点薄荷香味。厚的时候散发出淡淡的草树背后的泥土气息。也许是蚯蚓和蜗牛的味道。毕竟是吓一跳。也许地上地下的生活,也许中国古代的记忆都是傻傻爬着,也许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境都是紧绷的,好腥。

我第三次去美国时,在丹佛的高山上住了两年。美国西部是山地和沙漠,干旱数千英里。天空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睛一样蓝,地面像印第安人的皮肤一样红,云也很少见。在洛基山脉耀眼的雪峰上,很少有云和雾。一是高,二是干,三是林线以上,杉柏也停了。“彩云王甫的兴趣?我胸中的洒脱”或中国诗歌中的“商略的黄雨”是落基山脉中的一道丑陋的风景。落基山脉的胜利在于石头和雪。那些怪石嶙峋,相互重叠,相互倚靠,为千里之外的太阳和风构筑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雕塑展。洁白虚幻的雪,冷冷清清,无尽的气势让人觉得难以呼吸,心寒酸涩。但是,如果你想领略“云,当我回首,紧贴在我身后,绿露露出来什么也看不见”的境界,还是得来中国。台湾省的湿度很大,最云的大气是雨的蒙蒙意境。我在溪头住了两夜,树香四溢,夜里寒气袭肘。我睡得像个仙女,枕着重叠的山影和万千饰品。在山里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早上醒来。在初升的太阳没有升起的原始寂静中,我冒险进入森林的秘密,穿过地上折断的树枝和还在流淌的涓涓雨水,一路走上山,面对着一夜的寒冷。溪头的山树木茂密,雾气氤氲,郁郁葱葱的水汽从冉冉底部升腾而起,时浓时淡,蒸腾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只有从雾破云开的空旷处,才能看到一眼望去都隐藏着的峰谷,几乎不可能有一个概观。上山至少两次,只能在白茫茫一片中与溪头峰玩捉迷藏。回到台北,世人问我,除了笑着故作神秘,实际印象无非是一无所有。中国的风景,云雾缭绕,山隐于水,给人以宋画的神韵。天下或许是赵的,山水却是米的。但毕竟很难说三氏父子写的是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只是宋立科的画。

雨不仅是闻得到的,可亲的,而且是听得见的。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永远是听觉上的美感。大陆的秋天,无论是雨滴,梧桐,还是阵雨打荷叶,听起来总有点萧瑟,凄然,伤感。今天在岛上追忆,再加一层悲凉,少了你许多傲气和侠气,怕是经不起一次次的打击。十几个少年听雨,红烛晕。中年听雨,舟中江面阔,云低。三十几个秃顶和尚听雨,是宋亡之痛。一个敏感灵魂的一生:楼上,河边,庙里,用冷雨珠做成。十年前,他在一场令人心碎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应该是一滴湿润的灵魂,是谁在窗外呼唤。

雨水打树打瓦,节奏清脆可闻。尤其是屋顶瓦片上的铿锵声,是属于中国的古乐。王禹黄冈,是屋顶瓦片,碎如椽子。据说住在竹楼之上,雨声如瀑,密雪声比碎玉声还响,而且* * *唱歌无论打鼓,吟诗,下棋,摔锅,效果都特别好。这不就像生活在一个竹筒里吗?恐怕任何脆弱的声音都会被加倍夸大,反而会让耳朵过敏。

雨天的屋顶瓦片,飘着湿漉漉的飘带,灰暗而温柔,光线昏暗,背光黑暗,对视觉是一种低舒适度。至于雨水敲打着成千上万鳞片的瓦片,由远及近,轻柔而沉重,带着涓涓细流顺着瓦槽和屋檐流下,各种敲击声和滑动声紧密地织成一张网,谁的手指在按摩着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冷的手在屋顶上轻弹无数黑键灰键,把正午变成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家万户都是这样。二十多年前,我刚来这个岛的时候,日式瓦房也是这样。第一,天很黑,城市笼罩在巨大的磨砂玻璃中,阴影在室内拉长加深。然后清凉的水充满了空间,风从每一个角落打着旋,感觉每一个屋顶上沉重的呼吸声都被灰色的云笼罩着。雨来了,最轻的打击乐敲打着城市。广阔的屋顶,远远近近,一个个敲过去。古琴,精细而密集的节奏,在单调中自有柔和与亲切。这就像一个幻想。如果你小时候在摇篮里,一首熟悉的童谣摇摇晃晃,妈妈唱得鼻音喉音。还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碧绿的桑叶被几百只蚕啃着,用口器和口器嚼着。雨来了,瓦儿这么说,一瓦儿说千亿瓦儿说,说玩柔玩重,敲慢敲一个雨季,即兴从惊魂到清明,冷冷地在散乱的坟头上弹挽歌,唱千亿瓦儿。

老式古宅听雨声四月,黄梅雨日夜雨,旬月绵延。湿漉漉的黏糊糊的苔藓从石阶上一直侵入舌根和心底。七月,听着台风雨在古老的屋顶上盲目地打了一夜,千层海底沸腾的热浪被强风带着,掀翻了整个太平洋只是为了重重地压在他低矮的屋檐上,整个大海冲过来漫过他的蝎壳。不然就是雷雨夜,白烟的面纱里全是揭鼓,暴雨将至,大功率的电琵琶忐忑不安,弹屋顶瓦的惊魂即将开始。否则斜斜的西北雨斜斜的刷在窗玻璃上,鞭子打在墙上宽宽的芭蕉叶上。一股寒潮扑面而来,秋意将老院打湿。

听听老式老房子里的雨声,听听春雨里淅淅沥沥的秋雨,听听少年到中年的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持久的音乐,无论是室内音乐还是室外音乐。听室内和室外,寒冷和寒冷,音乐。雨是一种记忆的音乐。听听冷雨,还记得江南各地都下过雨,桥上、船上,还有四川的稻田、蛙塘,丰富了嘉陵江下湿布谷鸟的咕咕声。雨水用湿润的音乐舔着渴望的嘴唇上的冷雨。

因为雨是最原始的打击乐,是从记忆的彼岸开始的。瓦是最低级的乐器,灰色的温柔遮住了听雨的人。音乐的保护伞支撑着瓦片。但是很快公寓时代就来了,你在台北怎么突然长高了?瓦的音乐成了杰作。万瓦飞舞,美丽的灰蝶一只接一只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在水泥屋顶和墙壁上,一个没有韵律的雨季。树木也被砍掉了,天空中的月桂树、枫树、柳树和巨大的椰子,再也没有迎接雨水到来时嘈杂的树叶和闪烁的湿漉漉的绿光。秋天鸟叫少了,青蛙咯咯笑少了,昆虫唧唧喳喳少了。70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又一个乐队被解散。想听鸡鸣,只能在诗经的韵中寻找。现在只有一部黑白电影,黑白默片。

就像马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三轮车的搬运工也已经过去。有一次,在一个雨夜,挂着一辆三轮车的篷布。回家的路上,篷布里的世界小了很多,也可爱了很多,藏在了警察的管辖范围之外。雨衣口袋越大越好,他的一只手可以装下一只纤细的手。台湾省的雨季那么长,应该有人发明一件两人穿的宽大雨衣,这样每人可以穿一件袖子,其余的不用太苛刻。行业再发达,雨伞似乎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废的。只要不下倾盆大雨,风不横着吹,雨中撑伞依然保留着古典韵味。让雨滴敲在黑布伞或透明塑料伞上,转动骨柄,雨滴向四面八方飞溅,伞边变成一圈飞檐。和女朋友一起打伞是很美的合作。最好是初恋,有点激动,又有点尴尬。如果你若即若离,还不如下更大的雨。真正的初恋,恐怕是兴奋到不用打伞。我在雨中牵手跑开,把年轻长发的皮肤交给天空,然后品尝彼此唇颊上清凉甘甜的雨丝。但必须很年轻很有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新潮电影里。

大多数伞都不是为了约会而开的。上下班路上,学校和学校,还有菜场。现实伞,灰色星期三。撑一把伞。他听着冷雨打在他的雨伞上。我希望天气能冷一点,他想。只需将湿漉漉的灰雨冻成干爽的白雨,六角晶体在无风的空气中飘落下来。当男人的胡子和肩膀都白了的时候,他一伸手,摔倒了。二十五年来,我没有受到家乡白雨的祝福。或许送点寒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一个英雄能忍受多少个雨季?他的前额是由水岩还是火成岩切割而成的?他心里的青苔有多厚?厦门街的雨巷,和记忆一样长,走了20年。一间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着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里,等着他回去,通过饭后的沉思,整理出青丝深处的记忆。

灰尘与海洋分离。老房子已经不在了。听那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