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是蜀的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出处如下:
《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惮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司马文王喊来乐工舞女,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忘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一人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好,这里欢乐,我不思念蜀国。”
扩展资料:
刘禅性本愚钝,幼时失教,长不自励,壮不自奋,老乏志气,可能有其自身的先天因素,但是,就其后天的教育来说,刘备作为国君,作为父亲,应当负有相应的责任。刘备对于刘禅,少不施教,既立为太子,才感到问题的严重与紧迫,急置仆傅,但是为时已晚。章武三年五月,文未深修、武未深练的刘禅继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岁。
懦子无教,刘备深知刘禅暗弱少能,难以支撑并发展蜀汉大业,不得不托于诸葛亮,而诸葛亮对刘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能不说有负刘备之托。刘禅文不能谋,武不能战,诸葛亮既不对刘禅主动培养,也不给予刘禅实际锻炼的机会,任其淫欲颓唐,逸乐后宫,自甘堕落,难务进取,国之大事,全由诸葛亮决断。
致使刘禅亲政后,恶习难改,学不长进,谋难己出,在处理国政和兵戎大事方面,自然就难免依旧受制于人,终而宦官误国。很明显,从对后继者的教育来看,三国之主中,刘备远远不如曹操和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