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有资料记载,前苏联的宇航员一年要骑自行车1000公里,滑雪3000公里,越野200多公里。美国选拔的登月宇航员每天要穿着几十公斤重的宇航服在炎热的佛罗里达沙漠中行走20到30公里。
类似的高强度训练,一开始并没有成为杨利伟和其他航天员的障碍。只有当教练递给杨利伟他的第一本书《载人航天》时,他才真正意识到做一名宇航员的艰难。
当他离开飞行队时,老师对杨利伟说:“我没有什么担心你的健康和你的训练,但你可能要学习许多新的东西。”果然,刚到训练中心不久,杨利伟就给老师打电话:“老师,你说得对。现在我像学生一样坐在教室里。”
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杨利伟感到困惑。起初,当他坐在教室里时,他坐不住。他从不喝茶,所以他不觉得困。
第一次考试的结果出来了。杨利伟93分,排名第三。两位教练分别是第一名和第二名。
第一阶段结束后,杨利伟被告知他对这个阶段的总体评价是优秀。“打基础的前两年,我很少在12 pm之前睡觉。形式理论学习有了质的飞跃。”杨利伟总结道。
训练的严格程度也让航天员一开始很难适应。有时候,杨利伟会跟教练开玩笑说:“你能不能对我们宽容一点?”
由于太空环境非常恶劣,人在太空过程中要承受巨大的加速度、噪声、振动、失重、宇宙射线等不利因素,航天员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复杂的驾驶、操纵、实验和观测任务。正因如此,宇航员的训练非常严格。
当飞船遨游太空时,宇航员要在封闭狭窄的环境中经历超重和失重交替的过程。尤其是飞船在弹道轨道返回地面时,航天员要承受十几倍于自身体重的压力,容易造成极度困难或呼吸停止、意志丧失、视力发黑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此时,离心机抗负荷训练是提高航天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方法。
杨利伟说,在八个g负荷的旋转中,人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整个脸只看到一个高高的额头。头部和骨盆超重时,血压到下肢,大脑缺血眩晕;胸背超重时,一块几百公斤重的巨石压在前胸背上,导致心跳加速,呼吸困难。
每次做训练,善于思考的杨利伟都会及时总结经验,把握好抗负荷力度和频率。慢慢的,他达到了8 g多,“越做越轻松。”在大负荷下,他的最高心率达到了每分钟110次,与平时的基础心率没有区别,成为了同龄人中抗负荷表现的佼佼者。
在做转椅训练的时候,教练很干脆的对杨利伟说:“你可以不考了。”在转速为每分钟24转的转椅上,不仅需要180度的顺时针和逆时针运行,还需要上下摆动。但是“杨利伟的身体太好了,要不是15分钟不停地晃头,他都可以在转椅上睡着了。”
航天器模拟器是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和操作训练的最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从飞船发射入轨,到姿态调整返回地球,有上千条飞行程序指令,几十个操作动作。飞船舱内仪表盘灯光密集,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在模拟器中反复练习。
杨利伟是个有爱心的人。去年年底做模拟机训练时,他用小相机拍了很多机舱画面。回来后,我进入电脑,自己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一闭眼就能想清楚。
飞船上天前,杨利伟等人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次训练杨利伟都是第一个。做完之后给老师们提供信息:哪个地方不合适,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不合理。修改完之后,后面的人再来做,会少走很多弯路。
杨利伟去载人飞船的联试次数最多。测试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然后立即切换到返回舱动力系统时,按规定必须在10秒内完成动作。开发者最快6秒就能完成,杨利伟只用了5秒。
在首飞选拔的5项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取得了2项99分和3项100分的好成绩,在专业技术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候选人。
在探险的时候,杨利伟平静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亿万人看着他,他肩负着一个民族迎接挑战的希望。“当然,从最坏的角度来看,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值得冒险。我是来执行这个任务的,我是来执行这个任务的。”
火箭轰鸣着升空,杨利伟冲向太空。
广阔的空间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