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马小行星的物理性质
半人马小行星斑驳的颜色令人费解,对任何简单的表面组成模型都是一种挑战。
半人马小行星看起来可以分为两类:1、非常红,例如人龙星。 2、蓝色(或蓝-灰,一作者而异),例如凯龙。
有很多理论在解释颜色上的差异,但它们大致上可以分成两个类别:
1、颜色的差异是因为它们的起源不同,并且或是它们的组成不同(参见下文起源的理论)2、颜色的差异是因为辐射或彗星的活动造成太空风化在程度上的不同,使反射的表面不同。 人龙星可能在地涵有红色的有机化合物,而凯龙因为周期性的彗星活动使冰曝露出来,使色指数呈现蓝/灰色,被作为第二种类别的例子。活动和颜色之间的关联性并不确定,但是活跃的半人马小行星的色指数从蓝色(凯龙)跨越到红色(166P/NEAT,尼特)。或者,人龙星可能是最近才被逐出柯伊伯带,所以表面许多地方尚未参与转化的过程。 光谱上有关颗粒的大小和其他因素的解释通常是不明确的,但是光谱能深入的提供表面的成分。与颜色一样,观测的光谱也能够适合许多种的表面模型。
在许多半人马小行星上已经证明有水冰的存在(包括凯龙、女凯龙星和人龙星)。
除了水冰的特征之外,许多其他的模型也被提出:
1、女凯龙星表面有人建议是无定形碳和tholin的混合物(类似在泰坦和崔顿上检测到的)。
2、人龙星被认为是类似泰坦的tholin、松烟和橄榄石的混合物,还有冰甲醇,覆盖在表面。
3、Okyrhoe的表面被认为是油母质、橄榄石混合著少量的水冰。
4、飞龙星被认为是15%类似崔顿的tholin、8%类似泰坦的tholin、37% 无定形碳、和40%冰tholin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