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从哪个朝代开始缠足?
这种现象受到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的严厉批判,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逐渐销声匿迹!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用布帛将女子的双脚包裹起来,使之成为小而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性审美的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女子缠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缠足的脚叫“金莲”呢?但它始终是一个谜。
一、缠足起源的传说:
关于缠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始于隋朝,有的说始于唐朝,有的说始于五代。甚至有人说夏商代的禹妻和妲己都是小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确实有这种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娶了屠山石的女儿,生了孩子。涂山石女是狐仙,脚小;他还说,殷末的妃子妲己也是一只狐狸,或者说是一只野鸡,但她的脚没有好转,所以她用布裹着脚。由于妲己的宠爱,宫里的女人都以她为榜样,裹足不前。当然,这些只是民间的神话传说,更多的是包含了附加的浪漫元素,不足以成为当时女性缠足的证明。
缠足始于隋代,也起源于民间传说。据传说,当杨迪前往江都时,他招募了数百名美女为他拉纤维。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人被选中了。她痛恨炀帝的暴政,于是让身为铁匠的父亲做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瓣刀,用长布包在脚下,同时把脚包得越小越好。然后在鞋底刻了一朵莲花,走路的时候一步就印出了一朵漂亮的莲花。杨迪皇帝看到皇后时非常高兴,所以他把她叫到身边,想欣赏一下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拔出一把莲瓣刀,刺向杨迪。杨迪皇帝快速闪过,但他的手臂被刺伤。吴月娘看到暗杀失败,于是投河自尽。后来,杨迪皇帝颁布了一项法令:无论一个女人有多漂亮,在今后的选美比赛中,“缠足的女人将不会被选中”。然而,为了纪念月母,民间妇女纷纷裹脚。至此,女子缠足之风愈演愈烈。
缠足始于五代,起源于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她美丽多才多艺,擅长唱歌和跳舞。李后主专门做了一个六尺高的金莲,用珠宝和丝带装饰,并命令她用丝绸绑住双脚,使双脚微微弯曲成月牙形状,然后穿上素色袜子,在莲花台上跳舞,使舞蹈更加优美。
第二,宋代有缠足的记载:
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性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性并不缠足。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写下“菩萨蛮”一词,感叹缠足。“不爱惜步步莲,愁穿袜去凌波;只见舞归空中,无影无踪。盗宫稳如泰山,双降;应该很难说很精彩,一定是从手掌上看到的。”这也可以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献给缠足的诗。需要注意的是,缠足诗的写作是依赖于缠足习俗的出现,这说明缠足习俗在宋代确实出现过。到了南宋,女子缠足更加普遍,甚至到了南宋末年,“小脚”已经成为女子的统称。但在南宋,女子缠足并不流行,缠足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缠足的社会观念还没有到人人都接受的地步。与此同时,缠足的习俗从北方传到南方,大约是在宋朝南迁的时候。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不同。据史料记载,宋代缠足是将双脚“直”而不弯,当时称为“上马”。用的鞋子叫“错到底”,鞋底很尖,由两种颜色组成。目前考古中已经发现了这种缠足鞋。从考古发现来看,推测这些鞋子包裹的脚比后来的要大。
蒙古贵族进入中原建元后,本来不缠足,但也不反对汉人缠足的习惯。相反,他们仍然抱着欣赏的态度。就这样,缠足之风在元代继续发展,甚至在元末出现了不以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女性缠足继续向纤细方向发展,但仍有不少人不缠足,尤其是苏南、浙江、岭南地区。到了明代,女子缠足之风进入繁盛期,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侵川时,女子足小,堆积成山,称为金莲凤。由此可见,四川女子缠足之盛。这一时期对缠足的形制有一定的要求。女人的脚不仅要小,还要缩到三寸,还要弓着,裹成玉米的形状。
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强烈反对汉人缠足的习俗,多次下令妇女禁止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难止,不得不在康熙七年(1668)禁止。这一事件一度被渲染为“男拒女”——清兵入关,有“理发令”。在武力的压力下,汉人男子最终不得不屈服,于是男子理发被视为向清廷投降的象征。同时,女子缠足虽然也被清廷下令停止,但并没有达到禁止的目的,所以有“男降女”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根深蒂固。也正因为如此,女性缠足在清代达到了顶峰,各行各业的女性,无论贫富,都纷纷缠足。甚至西北和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感染了缠足的习俗。与此同时,女性的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和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和大小成为判断女性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要不要缠足,怎么缠足,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各行各业的人结婚都以女人的大脚为耻,以女人的小脚为荣。“三寸金莲”的理论深入人心,连它都包裹不到三寸。结果就出现了一个因为脚太小动不了而不得不被别人抱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三、小脚为什么叫“金莲”:
说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女性的小脚叫“金莲”,“金莲”是怎么和小脚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但一直没有满意的答案。
有一种说法认为,《金瓶梅》是根据南朝齐国东部发呆的潘妃一步一步开出莲花的故事而得名。董混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走在上面,就形成了“莲花步步走”的奇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是金瓶梅是以五代母亲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而得名。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戏台的造型,不是娘的脚。
对此,有学者认为,焦姣之所以被称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教中被视为清净纯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美丽、纯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文字和图案中,莲花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这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毫无疑问,叫女足莲花是个好名字。此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大多赤脚站在莲花上,这可能也是将莲花与女人的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花”前加一个“金”字?这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用“金”来装饰珍贵或美丽的东西,如“金嘴”、“金眼”、“金厅”。在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上“金”字成为“金莲”,也是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所以后来的足迷往往会根据大小来细分贵贱美丑。三寸以内的是金莲,四寸以内的是银莲,四寸以上的是铁莲。所以说到金莲,必然是三寸不烂之舌,也就是所谓的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指代缠足鞋,金莲成为脚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