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公元几几年
一般来说是公元220年,一说公元190年,一说公元208年。
史上的三国指魏、蜀、吴,不过开始的时间倒是众说纷纭。
最狭义的说法,是从魏文帝篡汉(魏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起,至晋武帝吞吴(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年)止,***六十年。此种说法正好上接汉朝灭亡,不过有几个人物就会因此被遗漏,像是曹操、袁绍、袁术、刘表、刘焉、孙坚、孙策等人,还有官渡、赤壁等战役。
因此曹操及吕布都是东汉群雄,三国人物没有关羽及周瑜。
再来是从曹操挟天子开始(汉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起,至晋武帝吞吴(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年)止,合计八十四年。另有一说采汉献帝即位(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暂不考虑。此谓自董卓乱政后,先废少帝改立献帝,汉朝名存实亡,汉献帝之正统耐人寻味。不过若依正统论,继汉者为谁,献帝若不计入汉朝,加上魏、蜀、吴在建安年间此时无人开国立朝,因此这期间***有刘协、曹操、刘备、孙权等帝王,于是前后就有四国。纪年上也有问题,建安年间究竟要算汉朝纪年或是三国纪年?建安可是「汉」献帝年号,而汉并不属于三国之一。
魏、蜀、吴与汉并为四国,但建安元年却只有一国存在,其它三国尚未建国。
最广义的说法,则是从汉灵帝黄巾乱起(汉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起,至晋武帝吞吴(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年)止,***九十六年。取其三国的乱因黄巾之乱兴起,才造成三国鼎立。缺点同样是正统与纪年,尤其是汉灵帝(起自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至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在位二十年,三国的分水岭从同一皇帝而分二,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汉灵帝前半生为东汉,汉灵帝后半生为四国并立,结果汉灵帝变成同时身兼汉与三国的皇帝。
《三国演义》则是开始于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终于晋武帝吞吴(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年),***一一一年。时间拉得更早,从黄巾之乱的原因开始讲起,谈论百年间的三国变化,故详其前因,故云汉末三国。
另外也有从孙权称帝(吴黄龙元年,公元二二九年)开始,因为此年中国有三个皇帝,始有三国鼎立。不过孙权实际上在称臣归降曹丕后(吴黄武元年,公元二二二年)已称吴王,早已有独立之实,似乎可以往前推,况且当年(黄武元年)还击退刘备的东征,又拒绝曹丕来索质子,后来还击败曹丕的南征,三国鼎立名符其实。还有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起,曹操、刘备及孙权三国鼎立之势,俨然成形,亦可作为三国的开始。若视此为三国的开始,亦无不可。
至于其它还有建国称皇帝等,如仲家称帝、阳明皇帝、阙宣天子及河首平汉王(建国三十余年)等,族繁不及备载,虽不是五胡十六国,但是也有同汉十几国,所以就有意无意忽视这些杂国,故举其大要而以魏、蜀、吴三国统称。而朝代若以永续连贯,则承汉接魏,故以汉朝结束为三国开始,虽然此时只有一国,但从三国灭亡延至晋吞吴,当时其它魏蜀早已不见踪影,而不是从蜀灭为三国结束(当时只剩吴魏,理论上没有三国),所以曹丕建国何尝不是三国之始,虽然当年没有三国,孙权正式称帝得等到九年以后,当时始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因此吴亡再下接西晋,刚好与上接东汉配合,形成(东汉)—(三国)-(西晋)的时间画分。
算起来只有三国结束的时间是公认的晋统三国,开始的时间则是各有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