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民间游戏,怎么玩?
最早的风筝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和通讯。晚唐时,因有人在风筝上加弦,风吹时发出类似古筝的声音,故称“风筝”。风筝是用细细的竹条,贴上光亮的纸或丝,然后涂上颜色。在宋代,在清明节放风筝成为我们最喜爱的活动。
小袋
在古代,每当端午节,家里的长辈都会用棉布、丝绸等材料做成香囊,里面装满芳香的药材,放在孩子的胸前或者挂在床头,以此来驱除病痛,寻求幸福。端午节过后,扔掉破旧的香囊,意味着抛弃疾病。所以在路上看到别人扔的香包,一定不要捡。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甘肃的陇东皮影戏主要分布在平凉、庆阳两县,东部与陕西、宁夏接壤的三角地带相对集中。陇东皮影戏在明清时期(14世纪-19世纪)非常流行,造型帅气大方,轮廓笔直。雕刻精细光滑。龙洞皮影戏选用幼黑公牛牛皮,厚薄适中,结实柔韧,透绿。牛皮刮干净晾干至光亮透明即可制成。先在牛皮上轻描淡写的画出样张,然后用各种类型的刀雕刻或錾。之后用透明水上色,颜色一般都不协调,所以纯净美观,对比强烈。在凿毛上色之后,熨烫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水出来后晾干,就可以上台进行装订组合了。
空竹
空竹,也叫“摇”,是一种著名的民间玩具。用两根小竹签系住细绳,绕着木轴晃动。空竹高速旋转,发出声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了春天的玩具。人们在胡同和庭院里抖空竹,悠扬的声音在北京此起彼伏。
吊虎大狮
吊虎和大狮子是民间用来辟邪的装饰品。它们由泥和纸浆制成,有黑白和彩色,线条多,色彩对比强烈。有考古学家认为,吊虎是由剧中的面具演变而来,后来被农民挂在门上迎新年、驱鬼。
泥巴剥皮
泥吠是一种可以吹响的哨子。它是多彩的。涂上油后,呈黑色,光亮美观,适合小朋友玩耍。泥叫有很多种,有鸟哨、鱼哨、猪哨等。
慕道,黄平,贵州
陶香秋
陶香球是一种重要的原始乐器,也是最早的发声玩具。出土的陶瓷球都是陶瓷球,中间是空的,里面装的是弹珠或沙粒,摇起来会嘎嘎作响。
中国戒指
起源于古代民间,在清代,妇女和儿童都喜欢玩九连环。九连环被国外认为是人类发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奥秘在于巧妙复杂的求解方法。
拨浪鼓
拨浪鼓原本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后来失去了演奏音乐的功能,成了孩子们的玩具。拨浪鼓是一个小鼓,根据两边绑的球来发声。不同地区的摇铃形状各异,有腰鼓、平鼓、四鼓叠加等,发声时响亮悦耳。
山西布艺玩具
腰鼓
顶端
不倒翁
石弩
千变万化
吹糖机
小吉窝(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鸡
宣木娃娃(山东郯城)
雕刻葫芦(甘肃)
白釉彩陶猫(山西运城)
水斗(江苏无锡)
鹿棋
鹿棋历史悠久,阴山岩画可以证明。在内蒙古磴口县与乌拉特旗交界处的哈日干那沟悬崖边的扁石上,雕刻有狼吃羊的棋盘,与今天的棋盘基本相似。当代岩画学者盖·林山考证:“古代游牧民族除了赛马、打骆驼、跳舞外,还有鹿棋等娱乐活动。在阴山的苏木图沟畔和乌兰察布的草原上,发现了西夏至元代的鹿棋岩画。它们的图像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临城出土的非常相似,但与今天的鹿棋略有不同。”鹿棋一直是古代游牧民族中流行的民间游戏。
鹿与棋的博弈有两面性。一边抱着两个儿子,是鹿,用牛羊的髌骨做的;一面捧二十四子,为狗,用铜钱或鹅卵石代替。棋盘是一个大方格,分成四个小方格,小方格之间用“m”字交叉,形成二十五个点。以一端的中心为起点画一个菱形,以另一端的中心为起点画一个三角形的山。下棋前,将鹿放在两个口中,将狗放在棋盘中形成四个角的八个点中。
下棋的规则是:鹿可以走整盘棋,狗只能在大方格区域活动;鹿先走。如果一只狗被分开,即使你吃了一只狗,被两只狗分开也吃不了。每次狗可以加一个儿子,就试着把两只狗连起来,阻止鹿吃东西。如果最后两只鹿在棋盘中央或山口,鹿处于自由位置,则鹿胜狗。如果狗把鹿围在死角,鹿没有回旋的余地,那么狗赢了鹿。
猜测
猜谜是蒙古儿童喜欢玩的游戏。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蒙古儿童有一种猜谜游戏,把人锁在山羊或绵羊中与之游戏.....也就是中国儿童玩具中所谓的‘戈尔’。该方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一组,每个人有若干个“格尔”,并且数目必须相等。围坐一处,人人捧‘格尔’,数量不一。不要让别人知道这个秘密。大家在场上握着‘格尔’的手,各自根据所见所闻,猜测拳法的共同几何,却猜不出同一个数。撒得到处都是,然后数拳,猜对的就是赢家,就是把大家手里握着的‘戈尔’全部占为己有。”与汉代不同的是,蒙古人手中的“格尔”是羊骨制成的,带有游牧地域文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