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一.印象和感受
1.特色鲜明,定位准确。旅游目的地定位被认为是全域旅游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在市场中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基本手段。宁海、江山、易县通过特色鲜明、辨识度高的旅游定位,有效打开了市场,达到了“点带面”的宣传效果。如宁海县以“静城宁海”为品牌定位,传播宁海以静为美的旅游形象,诞生了以“静”为基调、以“萌”为风格的宁海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宁宝”。通过基于IP的网络营销,宁海在旅游市场得到了广泛关注。以“杨庆石矛文化”和“三毛戴逸”为代表的民国间谍文化,成为江山旅游的两大特色。其“千年古道锦绣江山”的品牌口号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还巧妙地涵盖了仙下关、江郎等景点,令游客难忘。易县则以“徽文化”为依托,以“古建筑+民宿”为核心,打造“中国画里的乡村”,培育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旅游景区。
2.关节点的布局非常出色。发展全域旅游绝不是点村点灯、户户冒烟,而是点面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此次考察,全景式、全覆盖、全方位的旅游规划布局给考察组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例如,早在2011,宁海县就提出了“大景区”战略,将县旅游委纳入全县“多规合一”联席会议常务部门,强化旅游前期职能,提出实施“百村千景”工程,规划串联各镇街的“一环八线”景观建设体系,做好沿线精品乡村和示范。江山市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科学规划2019平方公里的城区作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精心装扮乡村和城市两大园林,集中资源打造世界遗产江郎风采线、多彩保安风情线、古镇健康魅力线、幸福乡村风轻线、村歌文化风情线、醉碗窑流行线等六条精品线路 从而形成一条“追根溯源的古道,最南的长江,最美的碗窑流行线”。 而易县则将全域旅游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项目富民有机结合,串联惠风惠韵、名人名居、XX古镇古村、名山名水等“多点”旅游资源,实行景区差异化打造,形成空间全景系统旅游。在重点城区、重点旅游板块、乡村旅游集聚区、A级景区,
3.方便又过瘾。旅游配套设施的升级能否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是决定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核心。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宁海、江山、易县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和舒适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2016年,宁海县投资450万元建设旅游科学检测平台,建立了浙江省首个县级自主设计开发运营的旅游大数据中心。通过整合公安交通等16旅游相关部门、三网融合运营商、智慧银联等数据,实现了对客流、营销决策、精品线路、舆情分析的全方位动态检测和管理。江山市下大力气解决游客出行“最后一公里”,先后投资3.4亿元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开通高铁站至各大景区的公交线路,建设102电动汽车租赁点和12高档自行车租赁点,投放新能源电动汽车400辆、运动休闲自行车250辆,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旅游景区,创造了12江山旅游。易县深耕旅游行业几十年,一直坚持在配套服务上不断探索和完善。2016以来,全县城乡、交通等部门旅游相关资金投入达到财政收入的20%以上。目前,连接核心景区的道路全部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形成了“快行”“慢行”的旅游交通网络。同时,通过布局全域旅游全景、旅游交通标识、旅游车站等。三级旅游分布式咨询服务体系已经形成。经过近40年的沉淀和积累,易县旅游配套服务日趋成熟和完善【有1046家著名徽菜酒楼、特色美食等餐饮企业;
有1193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森林小木屋;
精品线路170km,运动基地5个。
4A级以上景区6处,传统村落44处,明清古建筑1684处。
4.有很好的奋斗势头。目前,全域旅游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全国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旅游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比如,宁海县作为“中国旅游日”的发源地,喊出了“游遍天下,游在宁海”的口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高度发展旅游业。今年6-6月,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877.35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910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54.38+08.63%和654.38+03.53%。全县民宿营业额654.38+0.56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额465.438。江山市通过建设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构筑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据初步统计,2018年,本市在建旅游项目146个,实际完成投资31.5亿元,同比增长66%以上。
2018年,全市* * *接待国内外游客186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18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2%和24.5%。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易县重点打造宏村乡村旅游产业园、西递传承小镇、古碧慢生活小镇三大服务业集群,产业集群效益日益凸显。2018年,全县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基地)实现营业收入24.3亿元,税收7.842亿元,吸纳直接就业1万余人。
2018年,全县* * *接待国内外游客11960900人次,实现总收入9871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3.9%。
二,城市的全球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成功打造了西村里、红杉林、皖南“川藏线”等一批网络名人景区,但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不少不足。
1.模糊的品牌形象。在近20年的旅游发展历程中,我们提出了“黄山脚下的明珠,红楼梦中的大宅”,“东方的卢森堡,梦中的桃花源”等城市旅游定位,但没有一个能准确勾勒出宁国的旅游形象,体现出宁国旅游的差异性。说到宁国旅游,我们的核心形象是什么?我们的特产是什么?谁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没有精确的答案。品牌定位的模糊会导致游客对宁国没有鲜明的品牌印象,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成为规划全域旅游长远发展的一大障碍。
2.缺乏旅游业态。今年以来,该市仅吸引了8个旅游项目,实际开工的项目只有3个【青龙云雾茶游项目、港口茶村慢城项目、奚仲山水邻家乡村项目】。“大而好”的旅游项目招商难、签约难、落地难,成为该市全域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而且大部分旅游景区形式单一,游客参与度不高,同质化明显,旅游经济整体效益不高,带动效应不明显。在旅游产品方面,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产品,水平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也阻碍了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3.配套设施不足。交通网络方面,市区没有设置专门的旅游观光车,火车站、汽车站、景区之间的换乘系统不够完善。部分景区道路不符合旅游级道路标准,且在此次台风灾害中,石柱山、林夏、吴越古道等景区道路损毁严重,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在住宿接待方面,仍缺乏运转良好的市级旅游集散中心和高质量、有特色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难以满足旅游消费者差异化的多层次需求。在景区设施方面,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标志等部分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经验与启示
从各地全域旅游发展的成绩来看,既是先进理念的催化,也是体制机制的推动。不仅仅是大型优质项目的带动,更是小而精、小而美产品的加码,这也为我市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总体规划和清晰的发展蓝图。发展全域旅游,规划先行是第一步。只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实现全域旅游的长远发展。建议:一是建立全域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市全域旅游工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特别是加强全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产业规划的对接和协调。二是建立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实施的监督机制,确保全市所有旅游相关项目和景区按照“风格统一、突出亮点、经济适用”的原则按需进行深化设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实施“青龙湾大景区”战略,以青龙湾景区为核心,以皖南“川藏线”为主线,规划串联XX、青龙、汤芳、朱峰、贾鲁、葫芦等乡镇街道的精品村落、民宿、景区,形成山、水、人、食全方位立体旅游网络。
2.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并加强业务形式的支持。对内挖掘特色资源,对外吸引优质旅游项目,是提升全域旅游整体品质的两个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这对于处于全域旅游发展初期的宁国来说尤为重要。建议:一方面要进一步深挖旅游资源,围绕我市“红房子文化、畲乡文化、隆尧文化”,充分挖掘名人故居民俗等人文资源,促进旅游提质增效。比如在红楼梦文化园一期的基础上,以红楼梦文化为纽带,规划红楼梦中的美食、戏曲、园林艺术、雕塑艺术等旅游业态。
以畲族文化为依托,做好畲族婚礼、篝火晚会、民族歌舞活动,生产销售畲族头饰、绣花鞋、古碑刻等旅游纪念品。
以隆尧文化为特色,策划隆尧现场参观、DIY创意制作等互动体验式项目,制作销售隆尧手工纪念品。另一方面,加强资源包装整合,积极吸引国外项目。比如皖南“川藏线”周边,可以吸引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入驻,发展go上路营地、汽车旅馆、露天电影院等。,并形成一个覆盖出行的产业链。围绕“小三线”遗址,招商建设“小三线”文化观光工厂和历史纪念馆,展出当年实物文物、历史照片、雕塑模型,策划知青游、回乡游。再比如,最近发现的“爱情岛”,可以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引进有实力的集团公司进行综合开发,进一步拓展青龙湾岛的承载功能,打造青龙湾景区的全新亮点。
3.政府主导,创造社会合力。从各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成就可以看出,在全域旅游舞台上单靠政府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并形成气候。只有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引入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管理和运营,才能真正激发全域旅游的内生动力。建议:第一,盘活有效资产。借鉴易县在解决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问题上的“委托管理”模式【在国有产权的前提下,由县文物部门审核上报,乡镇与使用者签订相关协议,进行文化创意、展示交流等。],合理开发葫芦丝老街、上潭古村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探索市场化运作。充分总结山门洞、红杉林等景区市场化运作的相关经验,以吕雯投资公司为牵头,进一步理顺各类景区的产权关系,借鉴宁海景区资产证券化、天使投资等模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加快集团化发展、综合化发展。三是吸引民间资本。建议出台相关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产业。同时,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弘扬“乡贤文化”;
各旅游乡镇积极开展整理家乡圣贤工作,通过节日慰问、信息交流、走访社交等形式,,以思乡、乡愁为纽带,最大限度地赢得走出去的家乡先贤的真心支持和回馈,促进他们关心和支持家乡建设。
4.突出美化,装扮景区环境。考察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经验。如XX镇青阳村【石矛的江南发祥地,毛泽东的祖籍】,通过“党建+”的方式,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的力量,推进村治,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大力弘扬家风和民族修养,打造“千年青阳名士,书香门第,耕读传家”的石矛文化村。陈达乡大成村立足村情,探索“党建引领、文化激励”的村治“陈达模式”,实施党总支服务“七个一”工程【一把扫帚“扫”出一片新天地,一首村歌“唱”出一片好乡风,一张网络“织”出党群零距离,一张照片“照”出家和万事兴。建议:一是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在重点旅游乡镇建立党建和打造服务品牌,号召党员义务改善因灾损毁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展集镇村垃圾清扫,实现“党建+乡村旅游+志愿活动”常态化,为乡村旅游贡献力量。二是结合移风易俗,将保护环境、文明诚信等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使村规民约成为景区守则,通过党风、乡风、民风的改善,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落实乡镇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乡镇和街道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5.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业的不断规范,需要政府、社会、行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调研,我们也感觉到,各地的旅游日常监管已经充分组织起来,步调一致,卓有成效。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法规。积极借鉴易县在民宿管理方面的成熟做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民宿(农家乐)总体要求及分级》地方标准,从准入机制、日常监管等方面全面规范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秩序。二是探索综合执法。在人员保障充足的前提下,探索成立旅游管理综合执法局,整合全市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公安等主要职能部门的行政执行力,实现“一部门处罚、一队伍执法、一公章处罚”,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借鉴宁海“重点乡镇(街道)旅游办”、“网格化旅游统计队伍”、“行业协会旅游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当地乡镇和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对旅游涉及的餐饮、住宿、娱乐等项目业态和从业人员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管,达到规范服务管理的目的。
6.精准营销,唱响旅游品牌。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宣传和营销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各个考察点可谓“各显神通,创意迭出”。建议:第一,深化城市形象设计。通过邀请专业设计团队,或采取有奖征集的方式,设计出全新的我市旅游形象标识,将青龙湾、皖南“川藏线”、翠竹等形象生动融合,充分体现我市旅游元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达到让游客难忘的效果。二是精心策划营销活动。由镇街牵头,立足地方特色,精心包装策划宣传营销活动,在全市形成“月月有节,淡季有度”的旅游氛围。同时,加强对外合作,策划创意营销。比如,钟鼎集团可以寻求与XXJEEP、奇瑞、比亚迪甚至奔驰、奥迪等知名汽车厂商的合作机会,计划在皖南地区拍摄以“绿色、休闲、享受”为主题的汽车广告,从而形成品牌营销捆绑效应。三是加强自媒体应用。灵活运用Tik Tok、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策划“Tik Tok挑战赛”、“优秀攻略奖大赛”,引导游客参与旅游营销。同时,进一步优化智慧旅游的引导程序,创造更多与潜在和真实游客互动的机会,寻求与客户建立情感连接,真正为全域旅游插上信息化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