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骄横的俄罗斯帝国海军在1905年对马海战中惨败于日本?

发生在1905年的对马海战,以日本联合舰队的胜利而结束,无论是战果还是意义都是辉煌的,那么作为世界前五的俄罗斯帝国海军是如何输给日本的,我来大致做个简单的总结,如有疏漏错误之处还望指出。

一、俄国方面信心不足故意放水导致参战双方人员训练素质水平差距甚大

自黄海海战后俄国想要扭转远东海上局势的可能已微乎其微,而陆战俄国也是处于劣势。但碍于面子总得向远东地区增派兵力。但这次俄派遣的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舰队其舰队人员的鱼龙混杂,原本应该派出的精锐没有抽调出去,而是把一帮水平参差不齐、士气低落,训练不足的人员给了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远航期间还充斥着各种奇葩场面。显然俄高层并不对此次军事行动抱有多大希望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修整和训练,而且联合舰队长期拥有良好的操舰技术。

一点五、由第一条原因衍生出的战术问题

在海战中当东乡平八郎发现俄舰后马上命令所有战舰依次进行U字形转弯。这样在理论上,每艘战术调整中的日舰都完全暴露在俄国战舰集中火力之下,事实上,待日舰完成战术调整后,俄北向的舰队恰好横穿日舰战斗编队,形成T字形。如果在日本战术调整过程中,俄军战舰能有类似1904年时所具有的熟练的技战术水平,日本联合舰队将面临灭顶之灾。可惜,俄舰队炮手的炮术水平在漫长征途中消磨殆尽,加之大量新兵缺乏经验,他们的射击也未能对日本战舰的机动造成多大麻烦,待东乡平八郎部署完毕后,俄舰队便大势已去,随即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二、日本拥有主场优势以逸待劳

对日俄战争略知一二的人都应该有印象,参加对马海战的俄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由于苏伊士运河控制权在英国手上,俄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舰队只能绕远路穿过大西洋到非洲好望角,然后再穿过印度洋途径马六甲海峡进入东亚海域抵达战场。历时大半年,舰队人员早已疲惫。 反观日本由于在1904年黄海海战后重创俄太平洋舰队并将其残余围困于旅顺港已经占据了主场优势。就在俄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舰队向远东挺进的同时,日本正在以逸待劳,联合舰队在东乡平八郎的督促下还进行频繁的实弹射击训练,进行战前热身。

三、俄国舰船性能参差不齐,尤其是航速差距大与日本的整齐划一形成反差

下面放两张俄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舰队的构成图,他的第一战舰列分队拥有四艘战列舰,由舰队司令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第二战列舰分队拥有三艘战列舰和一艘装甲巡洋舰,由海军少将弗尔克萨姆指挥;第三战列舰分队拥有一艘战列舰和三艘海防舰,由海军少将鲍加托夫指挥;另有第一和第二巡洋舰分队,由海军少将恩克维斯特指挥。此外还有由医疗船、武装商船、拖船、修理船等组成的辅助舰队。

俄第二和第三太平洋舰队纸面数据很可观,每艘战列舰都装有4门12英寸和12门6英寸舰炮,航速最快的舰船在18节。而各型战列舰要么很新要么很旧。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其中第二战列舰分队中有的舰船比原设计的吨位重出许多,结果这些舰只上重下轻,影响航速。而第三战列舰分队的三艘海防舰作为同级舰,排水量不足5000吨,原打算用于波罗的海对抗瑞典的海防舰舰船,因此采用低杆舷设计,而该战列舰分队的四艘战舰被罗杰斯特文斯基私下称作"自沉舰"。至于辅助舰队的运输船航速很慢,整个舰队都只能以10节以下的航速远航。

相较之下日本联合舰队就显得高效和整齐划一。(下面放三张图)第一舰队拥有四艘战列舰、两艘装甲巡洋舰、四艘防护巡洋舰、十二艘驱逐舰、四艘鱼雷艇、一艘通讯艇,由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指挥;第二舰队拥有六艘装甲巡洋舰、八艘驱逐舰、四艘防护巡洋舰、一艘通讯舰,由海军中将上村彦之丞指挥;第三舰队拥有一艘战列舰、七艘防护巡洋舰、一艘通讯舰和其他炮艇,由海军中将片冈七郎指挥。另外还有几十艘不同型号的辅助舰艇

联合舰队的核心是四艘战列舰和八艘装甲巡洋舰,而这些装甲巡洋舰皆在1896至1902年建造,论战力并不输给战列舰多少。而战列舰航速均为18节,装甲巡洋舰则是20到21节,不存在像俄国舰队那样舰与舰之间较大的航速差距。

四、舰炮射速问题

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海战进入了新的模式,日俄战争时期正值大炮巨舰时代,但大口径舰炮装填极慢,日本的三笠号主舰装填需36s,其他战列舰需54s,而俄国战列舰则更慢,需72s。而想要命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近距离开火,但俄国舰炮射速总体慢于日本很多,这就对海战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日本抛弃了只能通过实弹射击训练找感觉的传统瞄准法,而采用了斯科特设计的持续瞄准法,使训练效率提升数倍。至于俄国对持续瞄准法没有相应的训练。而且俄国的速射炮在数量上相对日本也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