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里封存着一个帝国数百年的秘密

《长安图》:「 ”隋氏设都,虽不能尽循先王之法,然畦分基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这是北宋名士吕大防对长安城规划之精的称赞。在吕大防眼中,长安城有规划制度之精密,利用自然之巧妙,规划创新惠民之精神三个显著特点。 盛唐时期,都城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城内的人口超过百万。鲜为人知的是,唐代长安城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兴建的。大兴城是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大师宇文恺规划设计建设,前后用时不到一年。 那么宇文恺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是如何设计出如此精致的大兴城,大兴城中又体现了哪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穿越到那个结束了「 ”五胡乱华”黑暗时期,重新开创大一统局面的隋朝隋文帝时期。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受北周静帝的禅让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篡夺了北周的天下,同时也继承了北周的都城,这个都城就是始建于西汉的长安城。隋文帝为了凸显自己的权威,打算要新建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 长安城建在渭河南岸的龙首原上,从西汉开始,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都把这里作为都城。前后算下来也有八百年的历史,这么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隋文帝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隋文帝另建新都主要三个原因: 一是,隋文帝在篡位的过程中大肆屠杀北周皇族,可以说他是踩着无数北周皇族的尸体登上帝位的,在他看来这个城市阴森怪气,住得不安心。 二是,长安城北临渭河,地势低洼,环境潮湿,经过将近八百年的开垦开发,水污染严重,早已不适合人类居住「 ”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三是,长安城久经战乱,破败不堪,落后的城市规划和配套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新王朝的大一统的需求。 基于以上原因,隋文帝决定另择一地新建都城,连风水宝地都亲自选好了,位于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山。 《隋书·高祖纪》:「 ”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风水宝地选好了,那到底该由谁来负责规划设计呢?当时年仅27岁,在建筑工程方面颇有造诣的宇文恺走进隋文帝的视野。 宇文恺家族是关陇集团的一支,其父宇文贵是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其兄宇文忻是隋文帝坚实的支持者。宇文恺出生在武将世家,兄弟们都以武功著称,唯独他喜欢读书。宇文恺自幼博览群书,谙熟历代典章制度,擅长多种工艺,尤其对建筑颇有研究,自号「 ”名父公子”。 隋文帝杨坚篡位后,为了稳固政权,大肆屠杀北周宗室宇文氏,本来宇文恺在隋文帝屠杀的名单之中。但是由于宇文恺家族并不是北周宗室,再加上宇文忻为隋文帝的继位立下汗马功劳,隋文帝也爱惜其才华,因此宇文恺得以逃过一劫。 开皇二年(582),隋文帝正式下诏命左仆射高颎为总监、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总监,负责营建新都大兴城。实际上,整个大兴城的方案都是由宇文恺亲自规划设计:「 ”凡所规画,皆出于恺”。 宇文恺为了建好大兴城,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亲自到魏国都城邺城、北魏都城洛阳等地调研,吸收这些都城在规划设计方面的优点。除此之外,宇文恺多次到龙首山实地勘测,详细记录周围的地形和水源情况。最终,宇文恺因地制宜,制定了一个风水、周易、周礼完美结合的方案。 在古代,风水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像都城建设这样会影响到王朝命运的重大事情,风水更是重中之重。龙首山又称龙首原,是终南山北麓延伸到渭河诸高岗梁原的统称,平均海拔在四百米左右。在地势平坦的关中平原,龙首原地理位置优越:东有浐、灞两河,南对终南山,西乃一片平原,北临渭水。传说是古代黑龙留下的遗迹,是真龙天子的「 ”定鼎之基”,从风水学上看是最理想的建城「 ”宝地”。 《三秦记》:「 ”龙首山长六十里,头入渭水,尾达樊川。头高二十丈,尾渐小,高五六丈,土赤不毛。昔有黑龙从山出,饮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 龙首原东南面是最高点,地形复杂,有很多凹陷、低洼的地方,并不适合人居住。为此,宇文恺在大兴城东南面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最终决定「 ”凿之为池,以厌胜凡”。把东南面建成皇家园林芙蓉园,优化了大兴城的风水,保证帝王之气不受威胁。隋文帝把都城迁到大兴城后,对芙蓉园非常满意。 为了平衡大兴城东西两面的风水,宇文恺在西南面的低地修建了寺庙,在寺庙内修建两座高塔,这就是所谓的「 ”风水塔”。风水塔主要用于「 ”堪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塔的建设被视为「 ”地脉兴而人文焕”的大事,极受重视。”宇文恺这一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人工湖旁边一般都会建有一座宝塔。 除了风水,《周易》在大兴城上的应用也令人称赞。龙首原上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宇文恺在大兴城规划上完美的结合了《周易》爻辞。 「 ”初九”高坡:「 ”潜龙勿用”,不能在上面建任何建筑,因此宇文恺把大兴城北面的一大片区域圈起来,设为皇家禁苑。 「 ”九二”高坡:「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征着真龙天子出现的地方,适合修建宫城,「 ”以当帝王之居”,宇文恺把太极宫建在这里。 「 ”九三”高坡:「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适合修建皇城,宇文恺把 *** 机关安排在这里。 「 ”九五”高坡:「 ”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位置特别尊贵,常人不能居之,宇文恺把玄都观和大兴闪寺建在这里,镇住这里的龙气。 《周易·上经·乾卦》:「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实际上,宇文恺在隋朝大兴城的设计规划上更多的是体现了儒家核心文化《周礼》。整个大兴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个部分构成,呈正方形状,周长3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规模宏大。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划分尊卑贵贱,在古代都城的规划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宫城、皇城居于大兴城正中的位置,御街朱雀街把大兴城一分为二。宫城位于大兴城北面龙首原顶,居高临下,坐北朝南,象征着皇帝「 ”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居正中央,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为妃嫔居住的掖庭宫,如同两翼。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 *** 机关、宗庙所在的地方。 和前代都城相比,大兴城最突出的特点是街道和街坊排列整齐、对称。东西方向十四条大街和南北方向十二条大街笔直宽敞,平行交错。平民百姓居住在坊内,坊间设有围墙,如同棋盘状。大诗人白居易曾作诗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中轴线朱雀大街宽达一百多米,把大兴城分为东西两半。宇文恺在东西设有两市,两市「 ”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是大兴城内手工艺最发达的地方,类似现在的商业步行街。东市叫「 ”都会”,位于皇城东南;西市叫「 ”利人”,位于皇城西南,相互对称。 为了满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求,宇文恺设计很多配套设施。比如,开挖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三渠,把浐水、汶水、灞水引入城内,解决城内饮水问题。比如,在街道两旁修有水沟,用于排水。比如,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提高城市绿化率。 大兴城的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惠民思想。不仅传承了历史,又结合时代的变化。既凸显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威,又照顾普通百姓便利的需求。后世对大兴城的评价普遍都很高: 《长安志》:「 ”自两汉以后,至于宋齐梁陈,并有人家在宫阙之间,隋文帝以为不便于民,于是,皇城之内,唯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公私有便,风俗齐肃,实隋文新意也!” 宇文恺规划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大兴城,不仅以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建筑巍峨,布局严谨称著当世,是中国城市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当时周边的国家效仿。比如,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就是仿照长安城的规划。 唐朝取代隋朝后,大兴城改名长安城,长安城继续发展变革,最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繁盛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