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蓝村观音寺的漕汶张氏家族重要人物资料

张若獬 字义公,号宿松,胶州南乡漕汶人,张熙长子,明朝遗老。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北直隶河间知县,赴任后弭盗安民,境内大治。以考核政绩最优,擢南京户部主事,又升为淮徐道按察司佥(qian)事,督办漕防,政绩显著。明亡弃官,拒绝仕清,在胶城西南建旃(zhan1)檀庵,出家为僧,现战太安村即源于此。享年74岁,妻韩氏封孺人,无嗣,过继张桐之子张应建为嗣子,死后葬城南双岭北。原中***中央副主席康生为张应建十世孙。

张若麒 (?—— 1656) 字振公,号天石,别号常在,张若獬之弟,明末清初政治家。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任直隶清范县知县,为官清明,政绩突出,授给事中。正巧,当时南北两地的官员派系斗争激烈。少詹事黄道周弹劾大学士杨嗣昌,杨嗣昌以张若麒弹劾黄道周之功,由刑部主事调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接着提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成为明朝军事部门的实权人物。 崇祯十四年( 1641),清军集中全力围攻锦州,崇祯帝任命洪承畴为总督,统帅蓟、辽军务,张若麟为锦州前线监军。张若麒按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思督促洪承畴进兵,结果松山一战,明军损失过半。由于陈新甲的庇护,皇上没有追究若麒责任,又令他出关为监军。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城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俘降清,张若麒从宁远逃回京师。崇祯皇帝将张若麒论死罪。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大顺军占领北京,打开监狱,放了所有的囚犯。张若麒感激李自成救命之恩,投降了李自成。因若麒是明朝大官,又做过明朝的监军,便命他为兵政府尚书,并派他为使者劝降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后来因陈圆圆被李自成霸占,吴三桂毁盟,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进攻北京。清顺治元年(1644),睿亲王多尔衮夺取京师,张若麒开门迎降。多尔衮认为张若麒本明朝官员,又投降李自成,不愿接受其投降。但为拉笼明朝官员,加上吴三桂为其说情,最后任命他为顺天府丞,暂管府尹事(相当于代理北京地区的一把手)。 顺治元年( 1644)九月,若麒上疏请为父丁忧,皇上降旨解任,在京守制。翌年,(1645)四月,请假葬父,皇上准假。五年(1648)九月,起补顺天府丞。顺治七年(1650)升迁大理寺少卿。不久又升太常寺卿,管理太仆寺卿事。顺治九年四月提拔为通政使,成为清朝廷大员。八月母亲病重乞假回家,十年(1653)三月以母亲未愈自己又患病,请假在家治疗。十三年(1656)在家病逝。张若麟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史之学,因历事三代,后人以为不忠,史志或不立传,或列为逆臣传。著有《诗经课》、《礼记课》、《止足轩集》等书行世。《清史列传》有传。是张姓家族最知名的人物,妻韩氏生子二:张应甲、张应桂。

张应甲 字先三,号静庵,顺治丁亥拔贡,妻单氏有子四:张淳、张洽、张友逸、张兆西(养子)。张氏三田第二代支持人。

张应桂 字子孚,号复我,张若麒之子,曹汶张姓后裔,清朝官员。自小聪明异常,刻苦好学,考中顺治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清朝初定天下,广开言路,张应桂以明朝忠臣左懋第子孙久徙海滨,以为这样不利于教化忠孝,要求朝廷特赦,给忠臣后裔一个安居的环境。疏上,顺治皇帝采纳了张应桂的建议,特赦左懋第子孙回原籍居住。迁张应桂为左行人。后来,张应桂以出使四川宣谕称旨,迁光禄寺丞,以终养归乡。晚年,在家乡以乐善好施著称。工诗善文,著有《奏疏》、《脱箨(tuo4)轩偶存草》行世。《莱州府志》有传。享年86岁,妻匡氏封安人,生子三:张友臣、张邦臣、张廷臣。

张洽 字仲和,张若麒之孙,清朝官员。康熙三十五年(1696)进士,初授永宁县知县,“劝农桑,修学校,教化大行”。以治绩高等擢山西道监察御史,遇事敢言,无所回避,直声震海内。当时初定社会,上司奉行不能如诏旨所言,张洽上疏,建议制定限时出入,为久远计,无扰百姓;又以关税滞留,不便商贾,建议严禁需索,盖监督与文印,以防重税。这些建议均蒙朝廷采纳。工诗,著有《谏垣草》、《吏隐堂稿》。

(摘自《胶海张氏世系谱》和《胶州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