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谥为“大皇帝”的帝王是谁?(1)
皇帝,庙号太祖,是中国古代史上三百多位帝王中死后唯一被谥为“大皇帝”者,被誉为“千古大帝唯一人”。
孙权承继父兄之业,年未弱冠而坐拥江南。期间孙权善度大局,策略灵活。或降操,或联刘,一切皆随时局而变,孙权深谙列国竞争之妙,终成一方霸业。历史学家陈寿这样评价孙权:“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豪俊之士均愿与之***成大业;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军事思想、
用人、拓疆土、开发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很有作为。致使竞争对手曹操也不无感慨地赞扬他: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侵,据《三国志?6?1蜀书》和《吴历》
记载:“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另一敌对方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也不得不夸孙权善于用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孙权领导下的孙吴政权之所以能够雄踞江东,与魏、蜀
鼎足而立,固然有其“地利”,即北控大江、西扼三峡之险,然而更重要的是凭借“人和”,即孙氏父子在开创吴国基业时善于笼络人才、使用人才,内部团结一
致,从而“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举贤任能是孙氏父子割据称雄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孙权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知弟莫如兄,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6?1吴书?6?1孙破虏讨逆传》)
《三国志?6?1吴书?6?1吴主传》记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孙权也深深地认识到,为确保江东,需要各方面人才的通力合作,“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志?6?1吴书?6?1吴主传》引《江表传》孙权语)
善于用人是孙权的制胜武器。孙权用人不拘一格,不分亲疏,且能用人不疑。吕蒙原是一名小校,一次孙权阅兵,看到吕蒙为数不多的军卒步伐整齐、精神振奋,便
破格提拔吕蒙。后来吕蒙英勇善战,曾助孙权打败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1年,当刘备举倾国之兵进攻东吴时,孙权派诸葛瑾前去说和。有人认为诸葛瑾必将一
去不返,孙权却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果然,诸葛瑾公私分明,不久便回吴复命。而陆逊本是一介书生,未有战
功。在孙刘大军开战后,经吕蒙推荐,孙权对陆逊赋以大权,大胆提拔。陆逊不负所托,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正是孙权的知人善任,破格用人,才使得孙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