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蜀素帖》有哪些特点和别人不同?

米芾生于1051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他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在古代很有名气。

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他6岁时就能够背诗百首,8岁时开始学写书法,10岁便可以摹写碑刻,从小就有声誉。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他的字体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南宋书法家姜夔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此意。

是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在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凡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他的字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非常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和骏马飞奔的神气。他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大致可以看出他受5位唐代著名书法家的影响最深,分别是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的,“独有四面”、“刷字”也许就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这正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蜀素帖》为米芾的墨宝,此帖由于丝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此帖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蜀素帖》后有跋: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有些拘泥,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

《蜀素帖》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其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蜀素帖》在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总之,《蜀素帖》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后来清朝著名书法家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有满满的8首诗句。此帖最早由湖州郡守林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