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时精神疾病

13岁时精神疾病

13岁精神病。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所以我们的身体健康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忽视自己的健康,后果不堪设想。来分享一下13岁的心理疾病。

13岁精神病1 13岁儿童精神病早期症状?

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是异常的言语、行为和活动,包括情绪。虽然很难准确描述什么是正常,但是一般的生活经验和正常的人群观察之间还是有一个判断的。如果你的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特殊的情绪症状,比如变得特别烦躁易怒,或者长时间冷淡,家庭亲密度降低,你就要警惕了。

早期精神疾病也可有生理症状或躯体症状,睡眠障碍较为常见,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过多或睡眠越来越不规律。还有一些孩子的饮食变化,少吃或有时暴饮暴食的行为要警惕。如果出现情绪行为和言语异常表现,且持续一定时间或发作频率增加,一定要尽快去精神科接受专业诊断,如果有精神疾病,也要尽早接受治疗。

13岁精神疾病2儿童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一个活泼外向的孩子突然变得内向,不爱说话,不愿意与人交往,经常独处或发呆;

2、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下降,因为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妄想,导致学习不能集中,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3、睡眠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入睡困难,或者睡眠中经常做噩梦,或者醒来后无法入睡;

4、伴有感觉异常,如可能有视觉异常、嗅觉异常、听觉异常等。;

5、还会产生受害妄想,比如经常觉得被欺负,或者经常觉得世界末日提前到来。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临床表现,就要及时去精神科明确诊断,以便尽早给予干预治疗。

13岁心理疾病3抑郁症、网瘾、多动症是青少年的三大“恶魔”!医生一一破解。

处于“学生”的花式时代,本应充分享受校园生活,却有人不得不在校门前止步。广州某高中,4名新生刚结束军训,他们都申请休学。阻碍他们的是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0年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少需要医疗干预,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事一线心理教育30年的特级心理教师梅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恶化”不仅仅在中国。“目前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在20%左右,在我们国家还是较低的,但也在逐年上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卢琳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成人世界的各种关系非常容易影响青少年。此外,他们对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的压力都比过去大得多,这也是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

10 6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生活”——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主任潘继阳指出,儿童青少年躯体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网瘾和多动症。

成人心理疾病50%来自童年。

“从临床角度来看,大多数成人精神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都有表现。以抑郁症为例。65,438+00名成年抑郁症患者中,有8人在初中就表现出抑郁症状。”潘继阳强调,一旦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没有发现,成年后会发展得更严重。

根据2005年世卫组织报告,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2% ~ 29%。Leckman和Leventhal估计,全世界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患病率为7% ~ 22%。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大约50%的成人精神障碍起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一方面,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问题在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占总人口2/5的儿童青少年却只占据了全部精神障碍医疗资源的1/9。“中国更严重,目前全国只有3万多名精神科医生,其中专业认证的心理咨询师不到6000人。”潘继阳说。

13岁女生觉得活着是负担,因为没人懂。

13的女生小雯,原本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初二学生,但在一年前的一次班级聚会上,小雯莫名其妙地出现了紧张、呼吸困难的症状,却被老师和同学当成了“注意”,旁人难以理解。小文以为老师和同学的世界观不一样。

回家后,情绪低落的小文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令小文没想到的是,她的父母无法认同她。她觉得小文在她心里不够强大。从此,小雯开始疏远身边的人,喜欢独处。她常常觉得活着是一种负担,甚至开始考虑活着的意义。

这些压抑和不好的情绪导致小文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她一度关闭门窗,利用烧纸产生的有毒气体自杀,但后来因为害怕自己的行为被母亲发现而停止了。

或许是内心太痛苦,小文会偷偷挠自己来发泄。女孩的抑郁症状越来越严重,体重下降,睡眠困难,早上重晚上轻,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这时,她引起了父母的注意,被送往医院治疗。

潘继阳介绍,小文的表现是典型的“重性抑郁症”症状,属于单相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早在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就指出,抑郁症已经位居“青少年疾病和残疾”之首。

“目前国内的家长往往忽视孩子抑郁症的问题,要么不了解,不认为这是病,认为是学习压力造成的,要么就是只想做心理咨询,抵制吸毒。”潘继阳说,重性抑郁症的治疗包括抗抑郁治疗,改善抑郁情绪。

研究证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存在结构性变化。发病时间越长,发作次数越多,对大脑的损害越明显。孩子一旦确诊,一定要尽早就医,并进行全疗程治疗,不要轻易停药和减药。

青春期男孩:生活在无形的网中

1年前,小刘还是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但是,自从进入初中,小刘开始有了手机,慢慢的对学习漠不关心。小刘一点也不在乎成绩的好坏,觉得自己好像离不开手机。

只要有机会,小刘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和微博,打打游戏,甚至和朋友出去玩。在拿着手机的时候,小刘宁愿看无聊无意义的网络视频或者游戏解说,也不愿意放下手机。

小刘生活在一张看不见的网里。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3岁至17岁的青少年在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大学生网瘾率超过9%。长时间上网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同时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和胃肠功能紊乱的风险,严重时会导致猝死。其次,约五分之一的网瘾者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或焦虑障碍远远高于一般人群。

潘教授说,按照国际上的研究标准,一旦你连续在线玩4个小时;无法控制自己;如果阻止你上网,你会出现消极的戒断症状;长时间在线变得抑郁焦虑;如果完全影响到生活、家庭、学习,可以认为是网瘾。

治疗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和替代疗法。对于一些成瘾行为难以控制、冲动控制或强迫色彩的患者,需要考虑搭配药物。用于治疗网瘾的药物有两种:抗抑郁药和情绪稳定剂。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产生,降低人的兴奋度,从而摆脱网瘾。

不安分的男孩是“淘气”还是多动症?

9岁的小燕被父母拖到医院。小燕的父母说,三年前,小燕突然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特别是在吃饭、上课、做作业的时候,经常发呆或者做其他事情。

更让人不安的是,小燕平时也静不下来。她喜欢骚扰别人,发脾气。她玩游戏不遵守游戏规则。她和同龄人相处有问题,吵架是家常便饭。

种种表现让潘继阳教授判断,这个9岁的男孩应该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多动、冲动。

“人们往往认为多动症就是孩子不懂事,长大了就会好起来。”潘继阳教授说,有资料显示,如果不进行医学干预,60%-80%的患者在青春期仍患有多动症,30%-40%的患者直到成年仍患有多动症,影响成年后的学业、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及社交能力。

潘教授建议,在多动症的治疗中,最好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一个综合的干预方案。药物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更多的依赖于非药物治疗。

潘教授最后提醒,以上三种情况只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几种精神障碍类型。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精神障碍还包括焦虑症、自闭症谱系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精神异常,一定要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