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独辟蹊径应对“抱怨文人”宋仁宗趣闻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之一,由孔子创立。先秦时期,儒家与其他学者平起平坐。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遭到严重破坏。
受儒家“九字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通病”,就是热心政治。即使“在野”,对政治的热情也不会减退。
如何看待在野文人的「政治言论」?
在一个开明的皇帝眼里,那是“邪说蛊惑人心”,而在一个开明的皇帝眼里,那只是“诉苦”。
为什么文人喜欢抱怨?那些牢骚满腹的文人是谁?
众所周知,宋朝是处理朝廷与文人关系最好的时代。除了既定的重文轻武的国策外,还与昭帝对文学和民心的认识有关。尤其是宋仁宗赵真,他在对付满腹牢骚的文人方面很有经验。他知道文人为什么抱怨,也知道如何“不动刀枪”地摆平抱怨的文人。
下面这个历史故事非常有名:
宋仁宗统治时期,四川有一个进士,多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为排解苦闷,他给成都知府写了一首诗,鼓吹“破剑门烧栈亭,成都一束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公然煽动造反,把他绑到了首都。按照历代法律,即使不以“大逆不道”严惩他,至少也要以“误导民众”论处。没想到,宋仁宗说:“这是一个急于做官的老秀才,写了一首诗来泄愤。你怎么能惩罚他呢?还不如给他个官”。他不仅没有赎罪,反而被冠以“司家参军”的称号。
这个老秀才的故事没有了下文。我觉得他多半是从一个满腹牢骚的“酸书生”变成了一个埋头苦干的“忠臣”。皇帝对他“参军”的奖励有多大?它在州官之下掌管户籍,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一个小小的“导演”让老秀才闭上了嘴。
一个有文化但没钱没刀枪的弱势群体,能有什么理由抱怨?宋仁宗慧眼识珠,让满腹牢骚的学者们“都上我的当”为己所用,发挥“正能量”,不能不说是高明之举。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官本位国家,文人的政治觉悟没有“天下为公”那么高,但就个人价值而言,“达天下,济天下”也是大多数传统文人的心态。关心政治,抱怨国事,毕竟大多是“官”。只有不当官,抱怨才会更严重。所谓发牢骚,其实就是“变相写书”,对于那些科举失败的人来说,这是最后一根稻草。
宋仁宗以这种方式处理“发牢骚的文人”之所以留下佳话,主要是因为历代皇帝大多没有这样做。他们通常以“文学监狱”作为对“抱怨文人”的威慑。我觉得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那么多官位。谁投诉谁奖励官员“买不起”,充其量只能破案;二是“文字狱”影响广泛,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可以“掌掴天下文人”,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在赞美宋仁宗的功绩时,如果跳出历史的局限,就应该看到,在对待“牢骚文人”的问题上,“赏官”和“掴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有利于皇家统治。即使宋朝立下不杀文人的“誓碑”,也主要是为了“方便统治”。文人的蜜月期,不是有权势的文人创造的,完全是皇帝的偏爱。才子的命还不在自己手里,但也杀不死。一切都还在调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