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与不同照顾者的关系

宝贝与不同照顾者的关系 采访整理/黄名瑄 咨询/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婴幼儿保育系副教授 黄倩仪看得远的,就是好母亲──建立你自己的教养格调作者 番红花

随着职业妇女越来越多,孩子照顾者的选择许多会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而家里还可以负担的,也许会将孩子送到褓姆家或幼儿园;有一些家长也会将孩子托给外佣照顾。不同的人在照顾孩子时,教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对孩子也有不同的影响,每一个照顾者照顾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优缺点?

照顾者第一站:选择不同的照顾者

您的孩子正由谁来照顾呢?或是您正在找适合的照顾者?我们将照顾者分为妈咪亲自照顾、隔代教养照顾、保姆照顾、幼稚园托儿所照顾及外佣照顾5个部分,并详述其优缺点,让爸比妈咪在选择照顾者时,能有一些参考依据。

妈咪来照顾

由母亲亲自来照顾的家庭,一直都是专家学者最推崇且认为最理想的方式;《看得远的,就是好母亲─建立你自己的教养格调》作者番红花认为,照顾小孩是母亲的天性,加上母亲的学历普遍来说比较高,会吸收不同的资讯,母亲生理及心理的结构都是较适合来照顾孩子的。但当职业妇女要放下工作来照顾孩子时,番红花都会希望对方先多想一点,首先金钱就是非常重要的考量,若生活品质太差也许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另外就是在家带孩子是一件没有掌声且辛苦的工作,不是每一人都能接受如此的生活模式,当决定要放弃工作当全职母亲时,还是要认真思考才可以。

妈咪自己来照顾孩子的缺点就是,妈咪也许会因为每一天所接触的都只有自己的孩子无从比较,因而会对自己的孩子太过宠爱溺爱、并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番红花以自己带孩子的经验为例,当自己在照顾孩子时,看着她进步都会觉得好棒!但是另一个孩子出生后开始有了不同的观察,她就惊觉其实自己的孩子是很平凡的,并不是特别聪颖也不是特别优秀。

影响孩子智能的因素

若妈咪在孩子幼年时就业,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呢?在丽丝.艾略特所著的《打造黄金脑》中就阐述了由美国国家儿童保健与人类发展中心所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并未发现完全由母亲照顾,与固定由双亲以外的人照顾的幼儿,有多少认知发展及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反而是家庭中的其他因素包括收入、教育程度、母亲的人格等等对于智能的影响比较大。

隔代教养的照顾

考虑经济因素,很多妈咪会将宝贝托付给自己的母亲或是婆婆代为照顾,因为是自己人所以也较方便知道孩子的状况、又能省去不少金钱,对许多妈咪来说是非常理想的照顾者。

但我们常常会看到,虽然是最方便又经济,但是妈咪却最容易会因为隔代教养在教养态度上的不同而发生争吵的案例。黄倩仪副教授认为,隔代教养的父母因为和自己的父母是下对上的关系,与较接近平辈关系的保姆不同,很多话不是那么方便表达,沟通起来非常耗神。而爷爷奶奶通常比较没有体力照顾小孩,所以很常见到他们会开着电视让孩子观看一整天,让孩子的环境 *** 比较不足,或是让孩子吃到不知名的东西等等;作家番红花一开始对于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也非常不能接受,而且老人家的观念通常是根深蒂固的,要说服他们简直是比登天还要难!在几经软硬兼施的方法无效之后番红花就学习著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公婆是上一个时代的人,且学历与自己及丈夫并不等同,其实是以他们当年所认为最对的方式在教养小孩,所以这几年就用他们的方式,等到孩子回家、或是长大以后再来补强。若要补强的话,番红花建议父母晚上及周末时,应把孩子接回家自己带比较理想。

而隔代教养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的,番红花认为隔代教养的孩子因为接触了非常多爱他们的人,所以他们的感情比起没有手足的孩子也相对的比较多元!现在由于孩子能接触的对象比较少,他们的世界比起父母小时候的世界还要狭窄,若多了爷爷奶奶来爱他们,孩子们会多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经验,且番红花认为孩子虽然容易被溺爱,但是被溺爱也没有多久了,让爷爷奶奶爱一下是没有关系的。

隔代教养,容易养出小霸王?

隔代教养的孩子,好像都很容易会变成我行我素的小霸王,这一定是因为被爷爷奶奶过度保护吗?日本育儿专家明桥大二医师在《这样说,教出令人称羡的孩子》里面写道,成长过程中真正得到充份保护以及重视的孩子,绝不会动辄打人或抢人东西。孩子会去打弟弟妹妹,是因为他们心里的某个角落,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的关系。虽然奶奶也把孩子捧在手心疼,但是奶奶毕竟还是奶奶,不能替代妈妈。孩子最喜欢的,其实是妈妈。打人、抢东西不该解释为任性,他是在释放「妈妈也关心我一下!抱抱我嘛!」的讯息。

保姆照顾好不好?

会给保姆带的,通常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由于保姆照顾的孩子比较少,又富有经验,可以全心全意的照顾较幼小的孩子;比起隔代教养,保姆因为是受雇者、又与孩子的父母是平辈的关系,所以有沟通的空间。

番红花也提供了她好友的经验:好友是一位幼教界的专家学者,他在孩子的幼年时期替他们选择了一对老夫妻当自己的保姆,这对老夫妻同时间也带了其他的几个孩子,且名声远播,这位幼教界的朋友让人意外的选择了保姆来照顾小孩、而非托儿所,因为他觉得这小家庭式的照顾,保姆比较能关注到自己的孩子,也让他比较放心。

保姆的缺点在于,首先家长就必须注意是否有证照及经验,在寻找适合的保姆时也要参考街坊邻居们等口耳相传的评价,才不会因为不熟悉而有照顾不周全的疑虑;另外保姆虐儿的事件在新闻中时有耳闻,黄倩仪副教授认为,保姆大都是一人照顾孩子,在缺乏支持系统的情况下,有时候会因照顾孩子的压力过大,而造成保姆身心上偶发之负荷不了的问题,甚而出现将负向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的突发状况。当然这样的问题也同样会发生在由母亲一人照顾孩子的情况中,其他的家人一定要非常注意及关心照顾者,才不致于酿成悲剧。

在学习团体里生活

等到孩子的年纪大一点,幼稚园或托儿所是另一个好选择,在机构当中,孩子容易获得如认知等知识,所获得的学习并不会比妈妈还要少;其他的照顾者的情况,孩子可能会获得的是生活经验的学习。在幼稚园或托儿所当中,由于是大团体式的生活,所以孩子必须学习者与其他同侪相处、过群体生活,这样的体验在一般家庭或是其他照顾者中较难得到的!另外番红花也认为,在幼稚园的生活会获得比较多元的 *** 与发展,由于是系统性的课程,孩子的生活及智力等都会有进步。《打造黄金脑》的作者丽丝.艾略特也提到,优良的培育计画可以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助益,因为高品质的托儿所或幼稚园可以给幼儿更多群体互动与认知发展的 *** ,父母亲或保姆不太可能像幼稚园或托儿所这样,提供多样化的社交互动、玩具及活动,此外好的幼稚园老师深谙幼儿心理,同时可成为幼儿和家长的好榜样。

幼稚园或托儿所的缺点则是若因为年纪太小、或其他因素,不能让孩子进到公立的学校就读,父母就必须投资非常多的金钱在孩子身上;精打细算的番红花就曾经自己算过,若每一个月花一万一的月费,那么两个女儿从两岁半读到大班,就要花到一百万!若遇到不符合家长期待的学校或是教师,更会让家长头痛不已。

番红花的大女儿在两岁半就送到幼稚园,开始他们人生中第一阶段的群体生活;在她的书中描写,当时会选择这么早就让孩子进入幼稚园,是因为夫妻两人都忙于工作、焦头烂额,加上女儿们在公婆家中常是与电视相处一整天,茶来伸手、饭来张口,作母亲的番红花当然会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除了生活的好习惯无法养成以外,还有大小肌肉的发展会不能深度良好发展。于是她花了非常久的时间及非常大的精力挑选幼稚园,认为既然要花一百万,当然要万分谨慎地决定下这一笔订单;于是她尽量利用时间一家一家的拜访,多方蒐集消化完资讯、实际去比较了解之后,再做出比较有把握的决定。在参观过至少30家幼稚园、并消化几十本中西幼儿教养书册后,番红花先给自己订下了选择幼稚园的标准,才选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幼稚园。

有趣的研究实证

在《打造黄金脑》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证实了,好的照顾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在日间由优质的托儿所照顾孩子,认知及与语言技能都领先由母亲全职照顾的孩子,劣质托儿所照顾的孩子,则落后完全由母亲照顾者。双亲以外的照顾方式中,以托儿所较有益促进幼儿认知及与言发展,日间家庭托婴与保姆较差。

由外佣24 小时密切照顾

多种的照顾者当中,番红花认为外佣是最不适合的照顾者。外佣的优点在于

薪水比起褓姆低了非常多,又有24小时照顾,妈咪也能随时调整外佣教养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方便。但是黄倩仪副教授认为,因为外佣通常会长期且密切的与孩子接触(不像保母有较规律的上下班时间),对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与学习皆有深远的影响。举例而言,孩子的语言学习受到外佣的影响就非常大,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孩子,也会在每天长时间的互动接触下,受到外佣的影响。如同所有照顾者所能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外佣的语言发音、所用词汇的多寡、话语内涵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互动式语言的多寡与其情绪表达间的联结…等,皆会对幼儿的语言及跨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外佣若因自己的语言限制而无法运用丰富的中文与幼儿互动(易导致语言 *** 较少),或采用中、英文夹杂的方式沟通,都会让幼儿处在较为复杂的语言学习情境中。是好是坏,有许多因素必须考量。但最重要的是,父母有空时要多与幼儿互动,以弥补平时幼儿所受到语言 *** 较缺乏的区块。

黄倩仪副教授提醒,外佣的寻求就如同找保姆一样,可能的话,也需要经过口耳相传来找到较适合及较好的照顾者。父母仍须负起一定的责任,多多观察与关心孩子,确认孩子的发展是否循着正常范围的轨道在进行。

番红花所想的,就如同她新书所提到的「看得远」,她认为由外佣照顾的孩子,不会看到自己母亲在家中的劳务、对母亲的回忆会变得较少;另外家长与外佣(劳务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对他人沟通的态度,加上外佣通常会将孩子全面性的照顾好,孩子自然少了很多自己动手做的机会、变得不够能干。

选择照顾者,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家庭的状况来决定。黄倩仪副教授,年龄与经济因素应是孩子父母选择照顾者的两大考量;一般而言,年纪小的孩子需要以家庭气氛佳的机构为优先选择;至于经济状况,则是大部分父母会想想自己要给孩子怎么样的童年,并谨慎选择出最佳的照顾者才是最好的方法。黄倩仪副教授也提醒,当孩子是给其他人照顾时,在带回家前务必要观察注意孩子每一天的变化,看看孩子跟平时表现是否有任何很大的差异,才能早一点发现照顾者可能疏失的地方。

番红花说,虽然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给别人照顾,但是她永远会不断思考该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强、更棒,就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六日虽然是妈咪一周辛苦工作得到的假日,她不会赖在床上,觉得这个时间不让孩子学习怎么行;星期四上班时就会在网路上找一些资料,并以e-mail与先生讨论假日要带孩子们去哪里玩,才不会浪费了珍贵的假日。

照顾者第二站:多人照顾好?不好?

黄倩仪副教授认为,若由多人来照顾转换,首要考虑的是孩子的特质为何;有些气质的孩子就比较随兴,似乎是给谁带都好、经常更换环境也无所谓,那么这样的孩子家长就可以不用这么担心。另一种孩子可能是比较容易焦虑的,稍微有点转换如:床不一样、灯光或是颜色不一样时非常容易查觉且会紧张及情绪,像这样适应力不好时会有许多不安的情绪,此时宝贝的照顾者就必须要比较安定不要常常替换。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家长没有办法让他了解到为什么需要一直替换照顾者,每一个转换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其父母来说也会是很大的煎熬、困难重重。

照顾者转换时对孩子的影响

黄倩仪副教授认为,照顾者的转换最好以固定模式进行,孩子会比较容易习惯;但是这样的转换模式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比较适合,因为大一点的孩子会发展出自己的适应能量,他会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和谁接触、也不容易受到影响。

小一点的孩子适应能力就与孩子本身的气质习习相关,如同上面所提到的,适应力较差的小小孩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环境;常见到适应不良的例子是,孩子在小的时候给阿公阿妈带,等到上幼稚园时直接接回家上幼稚园;孩子在这个情况下其实会变成一次要适应两种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小时候没有适应过的家庭生活,白天要适应与老师、同学互动,晚上则是要适应与父母的互动,变化太大,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出现比较多问题。在幼儿园中发现此种问题时,老师都会希望家长在开学前一阵子先把孩子接回家中,先适应在家中与父母互动的生活后,再来适应学校生活;也就是采分阶段适应的方式,来避免适应困难的情形发生。

循序渐进地转换照顾者

黄倩仪副教授说,转换照顾者,只要处理得宜,长期而言,基本上对孩子的发展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情绪部分就需要家长花较多时间来调适;依附感的养成,主要在孩子1~3岁的时候,此时应让孩子有固定的照顾者,形成安全感,后续的问题就会比较小。极端的例子是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主要的照顾者,或是在托婴中心里混乱、不停的变换照顾者(又不是每一天一样的人),才会对孩子有较大的影响。当孩子面对每一天照顾者都会不一样、消失不见时,适应力较差的孩子就会有情绪极端的问题,也许是别人与他互动他都没反应,或者是别人想要安抚他的情绪时,他会敏感的大声哭泣。

更多详情请参阅11月育儿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