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政治的小游戏

提问者是否混淆了历史事件的顺序?慈安慈禧太后和慈禧宫在“启祥政变”后都是幕后听政。什么是「齐湘政变」?清朝文宗(咸丰帝)驾崩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公仲的以心亲王、扎萨伯多列加台的僧沁亲王一起,发动政变,一举拿下八位辅政大臣。后来,除了清朝玄宗(道光)的女婿——一等永贡、顾寿外,辅政八大臣都被杀、流放、罢官...是什么让他们阻止慈安太后和慈禧听政?

清文宗去世前,由于唯一在世的儿子穆青宗(同治皇帝)载淳年幼,无力独掌坤。因此,清文宗极力建立权力制衡制度,企图维护儿子的皇权。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用了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例子,清朝文宗皇帝根本不敢选宗室摄政王,所以先否决了摄政王的设置方案。

如果不选帝国摄政王,那就只能采用清世祖生前玩的那种东西——大臣辅政。然而,鳌拜的教训并不遥远!清朝文宗也不信任不同姓氏的大臣。然而,你也没办法。最终,清文宗不仅将侍郎人数扩大到8人,而且旗里的和不旗里的都有。此外,三个皇族被置于不同姓氏的大臣之上,即伊王子载垣和郑亲王端化和肃顺兄弟。清文宗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辅政八大臣分权,互相牵制,维持权力平衡。载垣、段华、肃顺在异姓大臣的牵制下不可能成为多尔衮,也是一种相互牵制。在以他们为首的三大皇族的约束下,不同姓氏的大臣基本上不可能有鳌拜那么大。同时,侍郎有旗有汉,既能防止汉臣变大,又能利用汉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满臣,还能宣扬“满汉平等”,软化天下。

即便如此,清文宗还是不放心!于是,他给辅政八大臣上了一道符咒——赐两个印给慈安和慈禧(据说是赐给慈禧主政的宗),即御赏和同级印,并规定辅政八大臣的任何决议都必须加盖这两个印才能生效。这样一来,就等于找了个婆婆来掌管辅政八大臣。同时,这两个“婆婆”没有直接处理政务的权力,也不可能是武则天!另一场权力平衡的游戏。平心而论,如果真的按照这一套来执行,虽然会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但不失为一个有效维护皇权的好办法。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清朝文宗刚死,辅政八大臣就开始夺权,不仅排挤义信这样最近的宗室和曾歌琳沁这样的“国干市”,还试图把两宫皇太后架空,使之成为自己的“橡皮图章”。钱璐和慈禧是省油的灯吗?于是,先稳住辅政八大臣,以惩罚为由,私下派安德海进京与益欣接触,再以护送清文宗自贡回京为由,在途中一举拿下辅政八大臣,史称“齐湘政变”或“心有政变”。

公仲亲王易信为政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两院皇太后还是耍了些花招。给宜信的称号是审议王,不是摄政王。经过一次讨论,一次拍照,差别就大了。讨论说明你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说白了就是代理人,代表皇帝做决定,有决定权。摄政王多尔衮是有先例的,这个词易信不能辩!那么,谁来为皇帝做决定呢?只能是两宫皇太后!于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开始听政。当时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太后和易信互相牵制,维持均势,各方都能接受。所以慈禧太后的谢幕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一切都顺理成章,步步为营。

然而慈禧并不是一个安静的女人。与易信的“蜜月期”结束后不久,慈禧发动谏官,参与解散易信,并借此机会砍掉了易信的议政王头衔。第一次交锋以慈禧大获全胜而告终。但由于当时的实力对比,慈禧也只是试一试靶心,并不打算拿下宜信。从此,慈禧的权力不断增强。为了寻求新的平衡,慈安和易信走到了一起,私下里形成了默契。后来的“安德海事件”实际上是慈安、易信和慈禧之间政治博弈的结果。宜信虽被慈禧打压,但势力逐渐萎缩。但由于易信的党羽众多,背后又有宗法地位高于她本人的慈安,慈禧短期内拿不下易信,易信和慈安也摆脱不了慈禧,双方保持着微妙的力量对比。

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去世后,一心无力养活自己。在清德宗(光绪皇帝)的名义下,慈禧提升了她的生父奕譞亲王的地位来镇压易信。光绪末年,慈禧将易信、龚当彻底踢出军部,取而代之的是明哲保身的奕譞,史称“沈嘉一书”。奕譞一直明智地保护我们的健康,他的身份敏感而尴尬。自然不敢轻易约束慈禧。从此,慈禧成为清朝事实上的“皇帝”,开始了她独掌坤、大权独揽天下的情妇生涯。但是,这一切都与辅政八大臣无关,因为他们已经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