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仿制过那几种德国战斗机?
“蝮蛇”,纳粹德国的终极截击机。不过它确实没有什么参战经历,也没有战果……
研制过程
1944年春,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实施纵深轰炸,德国各大工业城市均不能幸免。更糟的是,面对数以千计的B-17轰炸机及其性能优异的护航战斗机P-51,德军的活塞式战斗机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除了继续研发喷气式战斗机,德军急需一种更高效而廉价的截击机。德国航空部的要求是操作简单、廉价、且能在发现轰炸机群后起飞,并能在轰炸机达到轰炸目标前进行截击,看来只有火箭推进的飞机能够做到。1925年秋,梅塞施密特、容克、亨克尔公司提交了各自的方案,它们分别是Me P.1104,Ju EF127"Walli" 和He P.1077"Julia"。另外还有第四个竞争者,就是埃里希?6?1巴赫姆(Erich Bachem)公司的BP 20,它类似于亨克尔公司的方案,但更易操纵,而且BP 20既没有起落架也没有滑撬,而是要靠在空中解体的方式来回收。虽然战斗机总监阿道夫?6?1加兰德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但德国航空部最终还是选择了相对保守的Ju EF127 和He P.1077"Julia"。
事实上,早在 1939年6月,维尔纳?6?1冯?6?1布劳恩博士就提出了垂直发射的火箭推进飞机的计划,当时就被航空部技术处以不切实为由否决。六年之后,相同的计划看来又将重蹈覆辙,但巴赫姆找到了党卫军头子海茵里希?6?1西姆莱,在他的支持下,巴赫姆得到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西姆莱指定航空部的奥伯斯特?6?1科迈尔(Oberst Knemeyer)为该计划的主任,道尼尔公司的赫尔?6?1拜斯巴特(Herr Bethbader)也参与了该计划,不久BP 20得到了航空部的编号Ba 349,并得到了绰号:Natter(意为蝮蛇)。
独特的设计
Ba 349很快就生产出来,因为当时金属材料十分匮乏,加之为了提高机动性,机体绝大部分为木制结构,但驾驶舱仍有装甲保护。其机身为圆柱形,短而平直的机翼上没有任何操纵面,而全都在呈十字形的尾翼上(所以称它为火箭也许更适合)。Ba 349使用一台赫尔穆特?6?1瓦尔特(Hellmuth Walther)公司的瓦尔特 HWK 109-509A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Me163 也使用相同的引擎),其燃料箱位于机身中部:分别为T燃料箱(过氧化氢和稳定剂)和C燃料箱(肼/甲烷的水合物),这两种燃料一旦混合就会自燃,加之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必须十分小心。为了增加起飞速度,Ba 349还使用了4个斯密丁(Schmidding)533固体助推火箭,这使Ba 349能在60秒内达到11,000米的高度。武器方面,原计划装备2门30毫米Mk108航炮,但很显然,德国人也知道Ba 349 的性能远不及盟军的护航战斗机,所以量产型只装备了威力强大的火箭弹,以便更有效的对付盟军的轰炸机。
作战原理
Ba 349在发射前要竖起24米高的发射架,翼尖和腹翼被固定在导轨上以便控制发射姿态。飞机的操纵系统和可操纵面在发射时将被锁住,直到10秒后助推火箭烧完并被爆炸螺栓炸离机身。这时操纵系统被打开,地面通过无线电控制飞机爬升,当然飞行员可以随时接管控制权。Ba 349爬升到接近10,000米时,飞行员控制飞机下降并接近敌方的轰炸机编队(美军一般在6,200至9,400米的高度接近轰炸目标),当距离轰炸机1.6至3.2公里时, 飞行员抛开机头锥,齐射24发亨舍尔Hs 217“焚风”式火箭。由于燃料也快用完了,Ba 349下降到1,400米,飞行员使用爆炸螺栓将飞机从机身中部的连接部炸断,带有发动机的后部机身通过自动打开的降落伞安全降落地面,这样最为宝贵的发动机就可以再次利用。而飞行员则须等一会儿才能爬出座舱,以免被尾翼击中,飞行员打开自己的降落伞,前部机身则被抛弃。
这是德国的,日本仿这个造了“樱花”特攻机,但是那是自杀飞机,资料就自己查吧!叫 “樱花”特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