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发明家戴梓,真的制造出了"机关枪"吗?

先把戴梓发明的?机关枪?描述一下:

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大部分人一看,噢?能连续射击二十八发子弹,勉强说是机关枪也貌似不无道理吧。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完全就是意淫出来的东西。

缺少必要的技术,一切都是纸上谈兵,空中阁楼

清朝一直到鸦片战争,用的都是火绳枪,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枪真的不是同一个东西。清朝用的弹药是火药铅丸,定装弹根本是不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就随之暴露了出来。

1.供弹系统

戴梓所发明的?机枪?供弹药系统看上去非常非常的先进,至少已经从前装枪变成了后装枪,还采用了后代轻机枪所使用的重力供弹。

但是,有没有想过,他的激发装置是什么?总不能指望火药铅丸和定装弹上面一样有火帽吧?

激发的速度肯定要慢很多很多,而且这个重力系统貌似太纯粹简陋了吧?纯粹靠重力,弹药质量还跟不上,不稳定性和危险要有多大?

2.弹药

就是是纸制定装弹(早期的),都会存在火药残渣,更别说清朝的火药铅丸。明清的火器都比较落后,区别就是清朝落后的比较多。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掌握火药的最优配比。同样是靠火药爆燃推动,残渣只会多的多的多。

连续,快速射击28发子弹不清理残渣,这有可能么?

3.枪机

在乾隆时期清朝就有了全套燧发枪的生产技术,可一直到鸦片战争,用的还都是火绳枪。

究其原因就是枪机质量不合格,容易炸膛。像明清的枪,安全性其实非常低,因为火药和枪机都不合格。明朝的北部的士兵宁可用着炮仗一样的三眼铳,也不愿意用鸟铳真的不是没有原因的。

连续射击二十八发,真的是在挑战士兵的心里。

枪械最后是要大规模发放到士兵手里,被送上战场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问题,都能造成严重的事故。更不用说这种大方向上的问题,心里有点数就行。

如果戴梓真的把这个所谓的?机关枪?献给朝廷,恐怕是要人头落地了。罪名也很简单谋害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