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求百兽而食之......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的道理:要善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然就很容易被坏人的花招所迷惑。凡事都应深入去看,要全面,不能盲目相信,被外表所蒙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节选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楚策》。
扩展资料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12策,33卷,***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该书也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用于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百度百科--虎求百兽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