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汉族的一个特色族群,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族群之一。
关于客家起源的理论有很多,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先民说。客家中原论认为客家人的主体是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原住民论认为“客家* * *是由南迁的汉人和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代越南移民融合产生的同一主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代越南人,而不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少数中原人”。从宋代开始,中原汉族大规模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客家家族。从此,客家人以梅州为根据地,大量移居国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是嘉应、赣州、汀州。
说到客家人,最出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如果在网上搜索客家话,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词条。如果你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你应该已经注意到,在中国民居邮票的一套福建民居中,有一套是客家土楼。由于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或深山老林,当时不仅建筑材料匮乏,狼、虎、豹、贼闹哄哄,而且害怕被当地人骚扰,所以客家人建造了类似土楼的“防御性”城堡式建筑房屋。在福建,土楼分为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圆形的比较少见。
有一个关于土楼的笑话。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间谍卫星拍摄中国照片,惊奇地发现有许多不知名的大型建筑,圆形或方形,分布在福建省的山区。经过分析,它们被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直到中美建交,美国人才知道,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其实就是典型的客家民宅——土楼。
当然,客家豆腐也很有名。中国最著名的豆腐: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和湖南臭豆腐。后两者只能算是配菜和小吃。只有客家人把豆腐升级成大菜和主菜。甚至他们关于新房的歌里都有豆腐,比如,有一首是这样唱的:
新买的磨盘,圆铃铛,
全心全意买磨豆浆,
半夜,磨豆腐,
对对对对对。
一:客家渊源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族群,历史悠久,人数众多。资料显示,客家人有5500万,其中中国约有4500万。大部分生活在一些亚洲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654.38+0.25万,印尼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万。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是因为历代中原大规模直接移民,或迁入,或居官、贬谪、经商等原因。它的祖先在以下时期迁徙: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迁。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六十万人灭“南征北讨百地之王”楚,集余干之水的于公元前221年设立闽中郡,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界进入山,即现在揭阳县以北一百五十里的揭阳山,到达兴宁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镇守五岭,即赵佗“带兵守岳”。从这个角度来看,闽粤赣边界有两个秦军驻军,一个是叶楠边界,一个是凌洁。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在二里筑城,隔江相望,控制武水,在中书山建万人城。赵佗又在龙川建城。这些建造者的人数不详,但同期迁移到北方边境各县的人数可考,在三万到五万之间。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在福建、广东、江西驻扎的移民占当地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丁原五年(公元前115年),大量中原士兵驻扎在南方的岭南,驻扎在郡县和军事据点。
6.汉元元年(公元前110),福建、揭阳(晁谷、美姑分别为闽越)人全部迁走,只留下了琴中郡移民的后代。这说明此后闽粤赣边区的居民主要是中原移民。
(2)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时期,中原地区民众避难,部分民众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胶州,一度掀起高潮,南迁主要来自海路。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再次大规模南迁,人口约96万。他们大部分定居在长江中游两岸,一部分进入江西南部,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境各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绅流入福建。
(3)唐朝的安史之乱和战争灾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南逃。
(4)晚唐黄巢起义时期,中原人大量逃往福建、广东、江西。例如,宗室孟莉从长安迁到汴梁,然后迁到福建宁化的谷壁乡。固始人王旭、王超响应黄巢起义,率五千农民起义军从广州、寿州向江西进发。从唐末到宋代,福建、江西两省人口激增。
(5)南宋末年,大量中原人逃往广东中部和闽粤赣边区。
建言南渡时,一些官员和学者迁到杭、苏修、苏州、常州和太湖流域。另一部分,也是绝大部分,跟随太皇沿洪州、冀州、乾州,太皇返回临安。这些士子没有按照王太后的条件,不能北返,于是一部分人南渡大埂岭,进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从前州进入汀州。他们中的一些人被困在江西南部的一些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大批江浙赣宋人从莆田逃到广东沿海潮汕,逃到海南岛。
(6)除了上述战争导致的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涝而逃往南方,一些官员在闽粤赣边区贬谪、经商、求学。
从以上史料来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在客家宗族形成的过程中,畲、瑶、旦、木刻等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被融化吸收,客家队伍得到壮大。
二:客家礼仪、风俗
(一)传统婚姻习俗
媒人过去,年轻的客家男女十六岁后可以请媒人介绍他们的婚姻。一般是男方父母委托女方家做媒,也有女方家让媒人先去男方家拜访。
看那个姐姐。这两个男人和女人通过中央媒体交谈。如果双方都有兴趣,就同意“见妹子”。
双方约定写庚帖后,要互相告知生日。回去后请算命先生“对八字”。如果八字一拍即合,互不碰撞,就写个庚帖(俗名婚礼单),放在香案上。如果三天之内没有不祥之兆,婚事就定了(如果八字不合,男方就把庚铁还女方家)。
编红单也叫“开红婚帖”,或者说谈彩礼。男方父母,宗族亲戚,媒人一起去女方家,把男方要给女方家的彩礼抽出来。有些红单还应该包括给丈夫的礼物,比如帽子、银花、衣服、鞋子、袜子等等。在开红单的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通过协商敲定。红榜打开后,男女双方会交换戒指、手帕等信物。最后,男方来到女方家,吃完午饭就回去了。
订婚又叫“大婚”,即再次正式确认婚姻。男青年和父母要去女方家送猪头、鱼、肉等。,还有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爷爷奶奶都要出现。午饭后,女生会出来见面,称男家长父母父母,双方父母互称公婆和母亲。
家政就是女方去男方家看家庭,有的在“大领带”前,有的在“大领带”后。除了女生和她们的父母,女方的姑姑姐姐都会去,大大小小十几个人都不带礼物,就算带一点,男方也不敢接。
定下婚期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选择回家的日期,包括新娘出门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回家的时间。另外,女方剪红裙和男方铺床的日期也要同时选择。
新娘送菜、带嫁妆一两天后,男方家要让宗族把聘礼和红单规定的鱼、肉、禽、面等东西送到女方家,回来时把聘礼和家具带回男方家。
迎亲也叫接新娘或过门。婚礼前一天,男方家会去女方家接亲戚,有鼓手乐队,鞭炮,轿子,香炉(去女方祠堂,寺庙,社工烧香),一个挑夫,一头是导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宋明,女方会带新娘穿的衣服和一个木筐。
娘家人到了之后,先吃点心,然后娘家人带着去祠堂烧香祭祖。中午或晚上,女方家会设宴款待。
新娘通常在半夜或午夜离开。她越走越亮,象征着她在走向光明。如果她晚上出门,就不会遇到抬棺材之类的倒霉事。婚礼队伍的前面是灯笼,后面是鼓手,中间是轿子,后面是接受婚礼仪式的人。
新娘到了男方家,如果还没到规定的进门时间,就要在大门口或者隔壁的房子等。介绍一般都是早上七八点或者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入场时,新娘会踢开轿子的门,男方的伴娘会带领新娘走出轿子,然后在大门口“穿越火海”,新娘在进入大门前会用冷杉树枝穿越火海。
新娘随着鼓乐声进入大厅后,开始拜堂。堂内摆设香案,东有父母长辈,西有外戚,北有亲戚,南有晚辈。见新娘前,老公会在新郎身上挂红,盖上五尺红布。
我大声念道:“我手里拿着五尺红,专打新郎,让新郎生个儿子,儿子当状元。”参拜教堂时,新郎站在左边,新娘站在右边。李生称: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唐,四夫妻相敬如宾。
最后亲戚见面,给新娘红包。仪式结束后,伴娘用红玫瑰将新娘领进新房,新郎新娘用鞭炮将喜糖从家门口撒向大厅。然后新娘和新郎祝酒。伴娘捧着一盘鸡,边喝边说:“团团圆圆,壁上连珠”“观音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偕老。(这种礼仪在梅州并不常见,已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喜酒,用响炮请客人,半小时一次,开始坐的时候让酒席响三下。然后,礼物生报名入席,两人入席。按照辈分和亲疏,先安排他们坐桌,然后其他人随便坐桌。男女嘉宾分开就座,新郎新娘要敬酒。
一个吵的房间在大堂吵,一个吵的房间在新房,一个吵的房间先在大堂再在新房。在喧闹期间,每隔几分钟就会燃放鞭炮,直到午夜。
后门也被称为“十字转门”。一般来说,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女方会派新娘的姐妹和其他女人一起邀请新郎新娘去做客,媒人和新郎新娘的姐妹也一起去。***7-14人吃午饭,当天回来。
送满月婚礼后一个月,娘家人会来送满月,同时送鸡、菜、籽、籽、豆等。,表示五谷丰登,财运亨通。
(2)传统节日习俗
1.出生礼仪
它标志着对一个人出生的庆祝和祝福,是生活中的开始礼仪。
当一个已婚的女儿怀孕即将分娩时,通常是在婴儿出生前的一二十天。娘家人会带着鸡、蛋、面、挂面来女儿家“产子”,意思是祝她平安出生。母亲不在了,嫂子就生了,中午设宴。
婴儿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有几十斤)到岳家报喜,外婆家要请客人,亲朋好友都要出席表示祝贺。爷爷奶奶会回赠小鸡和红鸡蛋。
做三朝子弟,就是做三朝子弟。先给孩子洗澡,请助产士吃饭。奶奶会送一只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奶奶和公婆。有些地方还会给亲戚朋友送红鸡蛋,亲戚朋友会在满月前寄回鸡、蛋、面等东西。
满月的宝宝出生一个月,就要“满月”。奶奶会给宝宝送一只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和鸡蛋,还有衣服、被子、帽子、领子、风衣、裙子、银手镯、牙套。叔叔阿姨等女性亲戚一般会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匹等。
庆祝百日100天的诞生。这一天,女方家的爷爷、叔叔会和公鸡一起庆祝,其他亲戚一般会给婴儿发红包。
一岁的孩子出生一岁,就要当“周”来庆祝孩子的“周”。第一个生日比满月更隆重,来庆祝的客人更多。
2.成人礼仪
客家的成人礼可以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种。男的成人礼叫“冠礼”,女的成人礼叫“礼”。(现在好像没有这种礼仪了,至少在我这里(世界客都梅州)。)
3.生日礼仪
过生日的客家人和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过一个小生日,每十年过一个大生日,但大生日更常见。从十岁开始,可以称之为生日,一直持续到你四五十岁,六十多岁。过生日要吃面条和荷包蛋,表示你会活一百岁。(这个习俗也被简化了,只有生日:60岁以上)
生日过生日,出嫁的女儿会送一只大公鸡,还要寿衣、生日帽、生日蛋糕、生日鞋和生日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会庆祝他的生日,同时,他也会送一整套给母亲。此外,他还会送生日轴、开心炮、生日蜡烛、公鸡、生日桃、生日面、生日蛋糕、生日酒、生日肉。其他人来庆祝他们的生日。一般都是亲戚朋友送生日祝福,生日对联,或者礼物。
很多地方为70岁以上、子孙众多、家境良好的老人举行生日仪式。
客家人的生日、生日都是圈内人自己送的礼物,家里祝贺,先礼后邀;除了公婆和密友,发邀请,不邀请。
4.盖房子,搬新房子
客家人把盖新房、搬新居作为重大庆祝活动之一,要隆重庆祝。
盖房子的时候,请阚玉老师确定房子的位置和门的朝向。立柱在梁上时,要用灯笼装饰,贴红对联。新房建成后,入住前一天晚上要“驱邪”“除邪气”。
搬进新房,要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家门,而且还应该带一窝鸡,蒸到新房里,以示新人兴旺,喜气洋洋。乔迁新居,要举办“宅酒”,招待亲朋好友、建房者、帮工。菜里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年糕,表示时间长,财运高。
(三)客家酿酒习俗
客家人很好客。每当亲戚朋友来了,都喜欢用自家酿的米酒请客,也叫“水酒”。如果是第一坛提炼出来的酒,就叫“九娘”。这种“酒女”好吃,虽然度数不高,但是后劲很大,容易醉人。当他们喝酒时,他们非常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用八仙桌,俗称“八仙桌”,是供八个人坐在一起的木桌。入座时,他们很重视座位的排列,一般按照亲朋好友的尊卑顺序入座。宴会厅的大小就是这样安排的。比如正厅只有一张桌子。此时面向大门的左侧为第一,右侧为第二。然后从左到右,穿插前言,面向正殿的右侧最小。如果安排两张桌子,此时左边的桌子大,右边的桌子小,座位错开。如果安排三张桌子,那就叫“一等座”。在这种情况下,酋长受到尊重。如果安排五桌,一般安排为“梅花席”。
酒席之间第一次倒酒(也叫筛酒),先按辈分顺序倒酒,再给自己倒酒。倒酒后,酒壶口不要对着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不礼貌。敬酒时,烤面包机要站起来,左手按胸(表示尊重和真诚),右手举杯说几句吉祥话,先喝一口表示尊重。如果有人迟到,罚款1-3饮料,女士半杯。中途离开的话要喝1-3杯才能走。
在饮酒时,客家人有猜拳的习俗,以增加各种宴会场合的乐趣和兴奋,无论是粗俗的,优雅的,简单的或复杂的。猜拳的时候也有一些规则。比如三点钟不能玩拇指中指食指。一会大拇指要侧着,不要上翘。打第二局的时候,如果用拇指和食指,就要侧着打。不能像轻型驳壳枪一样用食指指着对方表示礼貌。
客家人的饮酒令很有学问。猜拳数从零到十,如果猜中了双方做的手指总数,就是赢家。如果双方同时猜中或猜中失败,也使用“四字”名称,如猜中“一”时,称为“一品促销”;猜“二”的时候叫“两家和好”;猜“三”的时候叫“三星高照”;猜“四”的时候叫“四季发财”;猜中“五”时,称为“五子考中”;猜“六”的时候叫“六六顺利”;猜“七”时,称为“七巧图”;猜“八”的时候叫“八仙过生日”;猜“九”的时候,叫“九长”;当你猜“十”的时候,就叫“完美”。所以是吉祥话。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的人喝酒,三杯酒下肚就过关了。如果余晖还没结束,可以再来一组或者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与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除了猜拳斗酒,还有斗酒的手指号。惯例是指定一个人作为晚宴的负责人。根据大家给的手指总数,谁数到谁就喝一杯。举个例子,如果每个人都伸出六个手指,那么喝酒的人就是第六个。此外,还有“转勺”争酒。桌子里放一个勺子,一个人转动勺子。当勺子停止转动时,勺子的柄指向谁,谁就有酒喝。除了“猜单打和双打”,在手心放一两个硬币让别人猜单打和双打,输的人喝酒。
客家人的酒单多种多样,有教养的人喜欢“字单”(包括地方特产单、农谚单等。)、“诗令”,还有“将军令”(大多别出心裁,涉及趣味,让人忍俊不禁。),包括猜测。客家人喜欢用酒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来增加精神,消除孤独感和困意,直至酩酊大醉。
(以上资料参考互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习俗和礼仪都是传统礼仪,现在有些礼仪已经简化甚至停止了。
(4)客家人的好客和礼貌
客家人不仅热情好客,而且彬彬有礼。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遇,他们会主动让路。年轻人给老人让路,男人给女人让路,大人给小孩让路,两手空空的人给轿夫让路,挑轻担子的人给轿夫让路,挑重担子的人给轿夫让路。相互礼让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们见面时,会互相问候,互相问好。即使是陌生人也会用亲戚来称呼对方。比如,遇到年龄相仿的人,男性称之为“老拨”(“拨”是方言,意为兄弟),女性称之为“大嫂”、“大姐”。如果对方比自己大,一般称男方为“叔叔”,女方为“阿姨”。如果对方比自己小,就叫“哥哥”、“姐姐”。对于开店的生意人,男人称之为“老板”,女人称之为“老板娘”或“老板娘”。一般对工匠叫“师傅”,对医生叫“大夫”。和父母相似的孩子叫“叔叔”、“伯伯”、“阿姨”,和爷爷奶奶相似的叫“爷爷”、“奶奶”。
客家人非常注重人际礼仪。“你来下家,你就当客人”,也就是说,你家来下家,你就当客人。亲戚朋友之间,每当有节日,都会过来互相祝贺。客家人向来好客,讲究礼仪。所有的宴会或便餐都有一定的礼仪,比如按辈分入座,男女不同座。席间宾客分别是一叔(曾祖母家)、二叔(外婆家)、三叔(娘家),被百姓称为“三代亲人”。城里的男人办喜宴,首席是叔,其次是叔,再是叔。如果首席不参加宴会,如果他因为某种原因或因为对主人有偏见而不愿意参加宴会,主人应该在举行宴会之前离开座位并让其空着。除了“三代亲属”作为主宾,公婆坐第二位,亲戚、亲戚按辈分、年龄入座。朋友可以坐在任何地方。如果是楼梁上的客人,其首席应该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是上述的“三代亲属”。座位是由宴会的主人安排的。迟到的人应该为喝酒道歉。如果中途离开,要向主人说明原因,并向同桌的人道歉。宴会进行到一半时,主人过来向客人敬酒致谢,客人要起立,要有礼貌。
通常,如果每个客人都来了,主人会礼貌地迎接他,并邀请客人进屋坐下,用岩茶招待他。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的客家人,房间里都有小卫生间和木盆。客人到了之后,女主人会很有礼貌地煮一大锅开水,放在桶里,带进卫生间。同时,她还会提一桶冷水进来,让洗澡的人反过来洗,这样水温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让客人洗个澡,摆脱旅途的疲劳。“一家一户,邻里接客”是山村客家人的习俗。不管是谁家的客人,邻居一般都会炒几个菜,温一壶糯米酒,带到邻居家,摆好桌子,亲自给客人倒一碗酒,邀请客人品尝自己家酿的、做好的菜。即使邻居之间发生过争吵,他们还是会不顾旧怨,拿着酒壶和盘子去邻居家。这样邻里之间就和好了。
例如,在大年初一,亲戚朋友会互相拜年。他们拜年的时候,往往会包一个红包,带一包冰糖、红糖之类的食物作为礼物。主人一定会用各种腊肉让客人喝个不停。与亲友饮酒时,主人会在客人的碗里夹一块鸡或鸭(每只鸡或鸭一般切成9至11块),再加两片。当客人回家时,主人会退还红包(加一些钱)和礼物,以示尊重。当客人离开时,主人应该让客人先走。如果客人年老体弱,主人会在他(她)出门时小心翼翼地帮助他(她),或者让晚辈送他(她)回家。
(E):老的传统习俗。
和全省大部分地方一样,客家人把过年当做一年中最隆重最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9、10月份会晒红薯片、年糕片,用于过年煎、炸。“冬季至日”一到,就开始蒸酒。近30天前,家家户户都会蒸糖饼,做米果,杀猪,做豆腐,杀鸡等。,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12月23日祭灶。23号晚上以后把厨房的炉子刷干净,把旧的厨房炉子拿下来烧了。30号早上,贴一张新图。当你得到一个免费的,你应该放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蜡烛,放纸炮。
进入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五,出门的人要赶紧回家过年。进入年限后,要教育孩子不要互相骂,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在进入新年前后,我们应该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清扫灰尘和打扫房子。要把厨房的桌子板凳洗干净,被褥蚊帐洗干净,干净地过年。
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是过年最温暖最欢乐的一天。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拜菩萨和神。除夕夜,各厅要挂祖先画像,大门口要贴大红春联。谷仓门上、牲畜栅栏前、家具床上、水箱旁都要贴红纸条,叫“封年”或“走红”。大人小孩都要洗个澡,穿上新衣服,干干净净地过年。每个大厅还将布置桌子、香案、鸡、鱼、肉、水果等。,来祭拜他们的祖先。
除夕夜,我们吃团圆饭,有丰富的菜肴。桌上多放些碗筷,表示邀请祖先回来过年。饭前要给祖宗筛酒,把酒洒在地上,然后开始吃。席间,老人和孩子吃鸡腿,以示对老人和年轻人的尊重。
年底吃一顿团圆饭,把灶台洗干净,以防正月初一或者一整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迎新。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火通明,这叫“点旧岁火”。有些地方的牛棚、猪舍也要照明。父母要给孩子压岁钱,有的地方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一开门,按照《通书》规定的吉祥时间,突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我在农历正月初一早上吃素。晚饭后,人们用吉祥的话互相拜年。孩子们穿着新衣服,他们很开心,很爱玩。他们有的争着给老人拜年:“我爷爷叔叔家有钱,蜜饯都给丫(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邀请)会去她父母家拜年。一般小两口一起去,还有一个女婿一个人去;有的当天就回来了,有的待了五六天。去的时候要带上小母鸡,米果,糖果,香烛,鞭炮,然后在岳家的祖宗面前烧香,点蜡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醉,不能醉也不能热情。
大年三十早上吃“年饭”(有的是前年二十九晚上蒸的,有的是正月初二晚上蒸的)。筷子插在饭里,家里几个人插几双,再插一根多叶的树枝,有的甚至放橘子、柚子等水果。吃年夜饭前,要把饭放在“日”神龛上,祭拜神灵和祖先。年夜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类似于除夕夜吃团圆饭。三年级不能杀动物,但是鸡要二年级杀或者过年的时候留下。
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五天,一年就结束了。大厅里的祖宗遗像要放好,纸帘要取下来烧掉,外出办事的可以出发了。
元宵节元宵节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也被称为“上元节”,每家每户都要为新年准备菜肴和饮料。要过元宵节,春节游乐活动将达到高潮。
从农历新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的娱乐活动不断进行,以游龙灯和舞狮为主,有些活动在正月初一和初二开始。龙灯和狮子在到达之前会提前贴好,来了之后会给红包和零食。龙灯、狮子队等。不仅会在各家各户演出,还会在村里的各种寺庙、祠堂里给神灵、祖先拜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市场期间,各种龙灯、船灯和狮子灯将在聚会上表演,这被称为“开市”。春节到元宵节期间,各地也有一些娱乐活动:
一般在大年初一,三五人的队伍会给各家各户发春牛的图片,包括吹唢呐、打鼓、敲钹的,他们会在各家门口打,发“新年快乐”的红贴,主人会给他们发红包。
稻草龙被切成块,装满香,由孩子们背着在猪舍的火炉和牛棚前跳舞,以祝贺家庭平安和六畜兴旺。家人要给红包,孩子会开心,主人会求好运。
蝙蝠灯也是孩子们挨家挨户跳的。“火龙进屋要蜡烛”“恭喜发财买房”。蝙蝠灯不收红包,只收蜡烛。
船灯像船,在陆地上表演和歌唱。春节前彩排,锣鼓队,打十次配合。到达村庄后,我们会吃点小吃,然后在空地上表演。船夫和船夫会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朵花》等曲调,船夫只是划船,不会唱歌。晚上会在祠堂里“开天官”,唱“天公保佑百姓”之类的,最后喝一杯,吃一顿晚饭。
狮子灯笼上有傩人,有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只猴子,一个沙和尚和一个锣鼓队。狮子、猴子、沙和尚唱完之后,会表演武术、拳击、刀舞、耍棍、跳桌子。狮子队会在过年前请一个师傅辅导武术。
二月的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节”。扫墓前要在祠堂里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宰杀猪羊,请鼓手演奏,礼生念祭文,引三颂。春分扫墓开始,首先是祭扫先人和远祖的坟墓,全家、全村都要大规模出动,队伍往往达到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开基祖坟和远祖祖坟扫墓后,再分房给每个房间的祖坟扫墓,最后各家给私家扫墓。在大多数客家地区,春季祭祖和扫墓从春分或更早开始,最迟必须在清明节结束。各地都有一种说法,清明过后墓门紧闭,先人的灵位就不用了。
清明三月清明,祭祖。除了春分,大部分客家地区扫墓祭祖,有的地方也在清明扫墓。在清明节的这一天,也有祭祀祭坛的地方,比如路边的土地伯公。
端午节是五月初五的龙舟节。家家户户都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节是一个大节日。在很多地方,在外工作的人都会回家过年。
在中秋节,7月15日通常被视为客家地区的“鬼节”。有的地方要提前一天过节,称为“七月十四人过,七月十五鬼过”。
有些地方,客家人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8月15日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一个大节日。吃月饼,赏月,庆祝团圆。家家户户都要买餐桌,买猪肉,宰鸡鸭,做米饭水果过节。在中秋节晚上,家人聚在一起过节,吃月饼,饭后赏月。
重阳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重阳节,俗称“九月节”,是一年中年底的一个大节日。有句话叫“重阳节后无大节”,很多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在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人们要带着他们的孩子去爬山,一些人在山上放风筝,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避免邪恶的灵魂和瘟疫。许多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