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的小游戏,坏孩子

#孩子在父母身边长大#

下午两三点钟,路上车不多,零零星星地走过。我站在十字路口等绿灯,旁边有一对母子。这孩子才四五岁。母亲一看到周围没有车,就想牵着孩子的手,没等绿灯就跑过马路。

孩子看到这个姿势,一屁股坐在地上:妈妈,我们为什么闯红灯?你不是告诉爸爸不要闯红灯吗?

可能我还是没反应过来,我就说:现在没车了,赶紧去吧。没关系

孩子不肯,一把抓住旁边的我:阿姨,为什么我妈说不闯红灯就闯红灯?!我不想闯红灯!我们老师说不要闯红灯!闯红灯是不对的!闯红灯很危险!

我看过去,母亲脸红了:对不起,XX,是母亲的错,所以我们等绿灯。再也不闯红灯了。

这其实只是一件小事,却让我深受感动:孩子真的是先向父母学习。也许父母的一个很小的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所有的教育,或者说999%的教育,最终都要归功于父母。

孩子在七岁之前,就像一个感官信号接收器,接收着父母的一言一行,总会对其三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格林童话里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个家族,它在家族中运行。爷爷年纪大了,手很无力,有时候老是发抖。

有一次吃饭,爷爷拿不住碗,不小心打碎了。

儿子儿媳马上破口大骂,说以后要用破木盆伺候老人。而且,他们不让老人在饭桌上吃饭,把他逼到墙角。

这自然被老人的孙子米沙听到了。

过了几天,夫妻俩看到小米莎在地上玩小木片,似乎在努力做一个碗。他们问他在做什么。

米莎回答:“爸爸,当然是我在练习做木盆。等你和妈妈老了,我可以用这些做出来的木盆喂你们!”"

夫妻俩听后面面相觑,非常惭愧。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老人道歉,并再次邀请他吃饭。从那以后,他们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时每刻,当你看到一个孩子,你看到自己;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考验自己的人格。"

这就是事实,模仿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来源。孩子总是在言行上向父母靠拢。

孩子不仅学习你说的话,也学习你做的事,学习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在地铁上,小女孩不小心把手中的爆米花洒在了车上。小女孩的妈妈看到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责怪孩子,更没有理会。而是拿出一张纸巾,让小女孩和她一起捡起散落在地上的爆米花,对周围的人说“对不起”。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是小女孩的妈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她:承担责任。如果你错了,你必须承担责任。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父母在他们身上的投射。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切,都会一点一点渗透到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中,渗透到孩子的身体和灵魂中。

教育家福泽谕吉曾经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如果家庭是一台复印机,那么父母就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

好习惯受父母影响,坏习惯也受父母言传身教推动。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闯红灯的问题。如果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闯红灯,会给孩子留下一个认知:妈妈说的不一定对,闯红灯没有危险。

从小的角度来说,后果可能只是闯红灯的事情。以后孩子看到周围没人就过马路,这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再大一点,也许她会渐渐不再听父母的教导,因为“不听也没关系”,也许她会“尝试”很多错误的、犯罪的东西。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比如,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很多校园暴力事件中,那些作为施虐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或多或少受到父母的暴力对待。

最近同事们都在担心的一个问题很能反映这个问题。

他本身就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生气的时候眼睛快,爆发力强。他带着孩子在小区楼下玩了好几次。孩子不懂事,想玩同龄人的玩具,人家不愿意。他的孩子一上去就遭到暴打。

他当场就黑了,直接“学习”了。在对方家长的建议下,他更生气了,说:“以后不要打人了!”气得打孩子。

但经过反复尝试,并没有让孩子的欺凌和打人行为有所好转。孩子甚至有一次对他吼:“你不是也打我了吗?为什么我不能打人?”

怎么可能把孩子从小关在暴力家庭,却让他不打人?

幸运的是,我的同事们正在反思这个问题。

亲戚家的孩子很聪明,但是有很多坏习惯,比如说脏话。

当他第一次不知道从哪里学来的粗话,说“滚”、“屁”之类的话时,大家都没当回事。宠溺孙子的爷爷奶奶一笑置之,笑着说,可爱的孙子哪学的这些?不要再说了。

没有严格的制止,也没有适当的惩罚。结果他不开心的时候就对所有人“滚远点”,甚至说了好几次让爷爷“滚回老家”的话。

无知的人无所畏惧,父母不经意的言行可能会为他们埋下善良或邪恶的根源。

如果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视而不见,或者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结果就是小问题越来越大,像滚雪球一样,变成根深蒂固的坏习惯。

不要总找孩子的问题,也要找自己的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只在你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或者在你教他们、告诉他们的时候,才认为你是在教孩子。你生活的每一刻,甚至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孩子。你怎么穿衣服,你怎么和别人说话,你怎么谈论别人,你怎么表达快乐和不快乐,你怎么对待朋友和敌人,你怎么笑,你怎么看报纸,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意思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言传身教”,更是“以身作则”。

孩子是看着大人说话,学习大人行为长大的。只有努力变得更好,孩子才能更好。

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卫生,家里到处乱扔垃圾,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做家务?孩子甚至会反驳你:你不也乱扔垃圾吗?

同样,如果父母不爱读书,整天玩手机看电视,凭什么要求孩子放下手机好好学习?

如果你言行不一,那你答应孩子的事就要反悔。你凭什么要求你的孩子按他说的去做?

如果父母自己挥霍无度,奢侈无度,凭什么要求孩子节俭?

.......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记得看过一个小视频:

早高峰堵车,红绿灯的间隙,坐在后座的孩子把喝完的酸奶盒子扔出窗外。趁着红绿灯的间隙,父亲二话没说,立即下车拿起酸奶盒,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教育。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位父亲是在小题大做,但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乱扔垃圾是不文明的行为,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所以,先教育人,再教育自己。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一件事,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先做,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李曾经分享过他和女儿李燕一起长大的故事。

比如李燕从一岁半开始,每年过年都去爬山。到他五岁的时候,李燕已经能爬海拔2000米,距离17公里的山了。

比如每个节气,风雨无阻,我都会陪李燕去十三陵水库科学考察,观察大自然的奇观。

比如,为了培养李炎的各种兴趣和格局,他还带着李炎逛故宫多达四五十次。

对此,李说:“因为教育就是以身作则,当你认真做一件事,孩子自然会模仿。”

事实也是如此。在李的影响下,李嫣喜欢读书和探索,也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她是一个开朗、乐观、坚毅、独立的女孩。

优秀的品质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长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日常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孩子的。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