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塔的介绍
介绍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闽永隆三 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临,九十年代又经修缮,已焕然一新。 乌塔,与东面于山的"白塔"构成福州著名的"三山两塔"中的"两塔",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乌塔所在的乌山也是福州著名的风景区。
历史
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闽永隆三 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
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临,九十年代又经修缮,已焕然一新。 该塔在鼓楼区乌石山东麓下殿里。前身为“无垢净光塔”,唐贞元十五年(799年)观察使柳冕建、庾承宣撰塔铭勒碑以志。乾符六年(879年)塔毁于兵,碑存。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王延曦在净光塔遗址,用花岗石重建,名“崇妙保圣坚牢塔”。
重建的石塔,高35米,8角、7层楼阁式。采取迭涩四跳出檐法,用赤泥作粘合原料。立面造型古朴典雅,线条优美。塔基台为须弥座,座脚雕刻兽类、花卉,转角处有大若常人佛像。第一层塔身周长27.2米,墙厚3.4米,由下而上逐层缩小,顶层周长21.2米,墙厚2.6米。一、七两层一面开门、七面设龛,其余各层二面开门、六面设龛。龛中***浮雕石佛像46尊,作工精美,是五代时期福建石雕艺术精品。五至七层塔壁上嵌有塔名碑、建塔记、祈福题名碑等。塔内有折式阶梯,每层15级。塔外有环廊,廊沿设石栏杆、护板,塔刹饰铜制葫芦。
明嘉靖年间,塔旁寺产因遭兵燹,久为民居,塔仅存。洪士英的《登塔寺》云:“寺废塔犹存,经年不启门。邻梯间借上,石磴始能扪。鸡犬烟中市,桑麻雨外村。残碑虽剥蚀,仿佛是贞元。”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大风,塔身稍有倾斜。民国时期,无人管理,曾因石栏板倒塌,死伤十余人。1957年政府拨款重修,采用混凝土灌浆,钢筋紧箍加固,在塔顶安装避雷器。“文化大革命”期间,塔上精美浮雕佛像被破坏。1978年重修,在塔周围设护围石栏杆,重建塔碑亭。亭内《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碑,是全国现存最早碑刻之一。
石塔建造年久,外表已呈黑色,俗称乌塔。它与于山白塔成犄角之势,三山两塔成为福州象征。
名字由来
乌塔全称为崇妙保圣坚牢塔,在乌山路口和八一七路可看到,在乌山东麓,与于山的白塔互为犄角。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是唐朝的净光塔,建于唐贞元七年(791年),比白塔早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