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为何要阻挠蜀汉的北伐呢?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他的托孤大臣设置了两个,一个是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李严(刘备益州集团,后改名李平),主要起到制衡的作用,怕诸葛亮(刘备荆州集团)一头独大,也是出于平衡各方利益的需要。

李严之所以能被刘备看中,主要考量他个人能力和益州新加入集团的平衡问题。李严原来是益州刘璋的部下,曾经对抗过刘备的进军,后来投降了刘备,刘备也非常重用他,任命他为裨将军,成都拿下后他被刘备封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算是益州刘璋故臣的代表人物。(李严剧照,刘备托孤军事权给了李严,但实际权利没多少)

李严在其任职期间,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与诸葛亮等人修《蜀科》,这是蜀汉政权法律的奠基性文书;武功方面,平定了马秦、高胜的内部叛乱。文治武功可圈可点,自身能力还是很高的,不然不会成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之一。

自从李严成为托孤大臣后,成为和诸葛亮比肩的人物,他个人也发生了蜕变。颇有作为的李严判若两人,他积极追求自己更高的地位,为自己的小利益集团谋取权利。(刘备白帝城托孤剧照)

阻挠诸葛亮北伐事件始末。

公元231年,诸葛亮北出祁山,讨伐中原,李严作为后勤总司令负责粮草转运工作。当时正赶上雨季,粮草转运困难,李严负责的工作出现滞后问题。

为了掩盖自己工作失误,耽误了北伐大军的进军,李严派遣自己的手下,拿着自己的手书,假传刘禅的旨意,要求诸葛亮撤军,诸葛亮让出征的士兵回到巴蜀。对于诸葛亮撤军问题,李严上书刘禅,称诸葛亮是为了诱敌深入,而做的军事战略撤退,掩盖自己后勤工作的失误。诸葛亮是多么精明的人物,假如刘禅和诸葛亮不碰面的话,李严就把诸葛亮黑了。诸葛亮始终要以攻代守,防卫蜀汉,这是大的战略,不可能因为后勤工作而不开展。

诸葛亮早就汇总了李严的诸多小尾巴,汇总后写成弹劾奏章,并把李严给自己的撤军文书和李严给刘禅的奏章前后对照,两面三刀的嘴脸暴露无遗,李严服罪,贬为平民。

李严是如何蜕变的?

当一个人的职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一个人往往会发生蜕变,李严蜕变的越来越不堪。他本人就是从秭归县令到成都县令这样的职位投降的刘备,很快就上升到托孤大臣的位置。他明白一个道理,手中要有兵、有人、有地盘,这样可以在魏蜀吴三方能够如鱼得水,随时可以换取任何一方的利益,皇帝也要看他的脸色行事。(诸葛亮剧照)

李严从自己的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做官,行事。作为一个二号托孤大臣,他感觉手中自己的权利不够,要求进一步加官进爵,直接要官职那就太愚蠢了,他选择了曲线求官。他写信请求诸葛亮加九锡(曹操要求了九锡,做了魏王),要刘禅封诸葛亮为王。如果诸葛亮这么做了,就没有后来诸葛亮流芳百世,诸葛亮拒绝了。诸葛亮看透了李严的心思,这是变相要加官进爵。

一招不行,再来一计。李严要求将五个郡划分合起来,成立巴州郡,李严自己要求担任巴州刺史,他要建立自己的独立小王国,诸葛亮又拒绝了。按照三国时期一个军的编制也就3500-4000人,李严的一个军居然有2万多人,他在积极建立军事割据小集团,一旦壮大,诸葛亮也拿他没有办法。

公元230年,魏国大司马曹真计划分三路进攻汉中,军情告急,诸葛亮紧急抽调李严的部队援助。这时李严在江州打理的井井有条,是自己的老巢,肯定不愿意动窝。他派人暗示诸葛亮,魏国司马懿打算诱降他,这是变相的要官要权,江州这个老巢别人不能接手。诸葛亮多么精明,立刻表奏刘禅,升李严为骠骑将军,其子李丰担任江州的防卫工作,李严的欲望暂时得到满足,才慢悠悠奔向汉中。在这期间,李严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平,不知道是和用意,大概是欲求得到满足了,自己也就平息了心中郁闷吧。

诸葛亮早就了解李严此人心术不正,但不敢轻易动手处理他,因为刘备留下的烂摊子还没有收拾好。诸葛亮要理顺内外关系后才敢动李严,毕竟是托孤大臣,代表着刘备的益州集团。等一切都就绪,李严犯了大错后,诸葛亮就新账旧账一起算,一把拿下李严这个托孤大臣,周围没人敢求情。

诸葛亮并没有将李严家族全部处理掉,只是针对李严,贬为庶民。李严的儿子李丰却受到重用,官至朱提太守,诸葛亮的政治智慧非常高,维护了益州集团的利益,保持内部的团结安定,?受害人?只有李严自己而已。

李严阻挠诸葛亮北伐,主要原因在于个人的欲望小目标没有达成,心里不满;其次,李严政治目光短浅,只看到自己碗里的饭,不顾蜀汉的大局。这样做将来李严可以随机而动,随时可以投降强者集团;第三,李严阻挠北伐也代表了不少的官员态度,他们要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想打仗。他曾经拒绝驻守汉中,同魏军打仗和蜀汉内部的民乱那是两回事,他能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