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你把你儿子当“姐夫”了!

朋友打电话来吐槽,三岁的儿子嘟囔着她的“分居”:“我和爷爷奶奶一家三口,你和你爸爸都去过你的!”直戳妈妈的心窝——如果她的翅膀不硬,就认不出她了!我嘲笑她,但我没有认出她。是那对夫妇把儿子养大,发展成了“姐夫”!

这不是母亲的错,因为我朋友的身体状况。她孕期反应了六个月,最后生了个胖男孩。她还没生,乳房炎症严重到要做手术。孩子,只好交给奶奶,断了奶的妈妈...没有满月的孩子,出生后一个多月没见过妈妈...休完四个月的产假,妈妈回去上班了,双方父母经常加班出差。孩子跟着奶奶,换了边。已经很久了,没有妈妈和奶奶我也能忍受...简直太可怕了!

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国情下是很常见的,有个名词形容他们是父母膝下的“留守儿童”!

这样的父母在我们身边很常见,也有一种说法来形容他们——“儿子是姐夫养大的”...

没有父母希望造成这样的结果,我的朋友也很沮丧,很心痛。她十月怀胎,历尽艰辛,身败名裂。结果她生来就有“仇人”?!自称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不打完全控制不了,不吼完全叫不出来!

为什么?!!

因为依恋。

简单来说,依恋就是我们把安全感附加在一个人身上,我们最依恋的对象就是我们最愿意信任、依赖、寻求安慰的人!对他的依恋是什么?我可以和他一起生活,没有他我就死了!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一般来说,孩子最重要的依恋会建立在父母的基础上,但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处于“缺席”状态——不仅缺乏时间和空间,而且缺乏心理上的接触和依赖——孩子就会转向身边最稳定的个体或照顾者寻求依恋,建立依恋。

就像那个让妈妈担心的三岁男孩,他的依恋是建立在奶奶身上的。

但是,有什么问题呢?孩子不一样了还能长大吗?

别忘了,育儿都是当下的事。无论你种什么,你都会得到你想要的。快来!

依恋是基于奶奶。如果你大一点,只是两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结果,就足以让父母后悔!

一、当孩子自然长到4、5岁,开始思考人生和生死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会有这样一种恐惧——我长大了你会死吗?!那么,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不考虑特殊情况,更明显的是父母和爷爷奶奶更接近“老了就死”这件事。

换句话说,一个把依恋建立在奶奶身上的孩子,无论依恋关系有多好,都会比正常孩子至少早30年开始担心“最重要的人会死”。

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3-6岁是内心冲突最剧烈的阶段之一,他的恐惧、焦虑和不断增长的迷茫都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一种提前30年“死亡”的担忧?!这会在孩子心里造成怎样的负担?……

其次,我们说过,儿子成了姐夫,女儿成了嫂子...如果爷爷奶奶更“重男轻女”或者“重男轻女”,那就更尴尬了,你女儿可能就成你姐夫了!

换句话说,这种错位的依恋会导致我们和孩子关系定位的“混乱”。父不像父,子不像子。

在心理学中,对家庭制度安排的研究发现,家庭中存在一种“自然秩序”的普遍制度,“秩序”影响着每一个成员。只有每个成员按照恰当的顺序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家庭关系才能保持稳定健康的状态,只有家庭秩序恰当,家庭中蕴含的爱才能有效流动。

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孩子回到自己家总会觉得陌生,这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爸爸妈妈往往不喜欢这样的孩子,觉得他们“与众不同”,不像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仔细想想,这是不是有点类似于叔叔阿姨之间的陌生、礼貌、隐忍?!可是,偏偏父母和这个可怜的孩子之间还有一层“亲子关系”,于是“改造”就出名了,说“都是为了你好”,剑、戟、斧、刀、叉,十八般武艺,男女混打,就这样一起招呼孩子...

但是,当父母的,你看清楚了吗?玩的是你养的“姐夫”的儿子!

你不是一开始就抛弃他了吗?!……

当然,没有哪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姐夫。

四个月的产假超出了职业母亲的控制范围。

我不是说奶奶和外婆会帮着带孩子,一定会让孩子把依恋建立在祖先身上!

因为爸爸妈妈一定要“抓住机会和孩子建立依恋”这一点很重要!

首先,即使是断奶后,小月龄甚至一两岁的孩子的喂养也要尽量由家长来进行。和身体保持联系,温柔地帮孩子提起奶瓶~哪怕只是把睡前的夜晚变成和孩子“日常”的安静时光,这种稳定也能给孩子无限的“确定性”和温暖。

其次,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在孩子面前注意他。就像我之前说的,和孩子一起创造一点点“安静时间”。如果不是忙到只有喂一口奶的时间,那就看绘本,哄睡觉,配合孩子玩一些看似“幼稚”的游戏。表情生动,心情愉快,你会发现比浏览好友压力大很多~

再次,如果可能的话,每周找个时间,一家三口出去走走!在“出身家族”这个词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别人的“出身家族”。为了不做一个“有害”的家长,我们得做点什么~

最后,不要回头,不管孩子多大,不管他是你姐夫还是你嫂子,深呼吸,告诉自己,一切都太晚了!

让我们好好相处,相亲相爱,从此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