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的由来孔明灯是谁发明的及其作用?
孔明灯笼,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工艺品。但是,你知道孔明灯笼来了吗?谁发明了孔明灯笼?据说孔明灯是诸葛孔明发明的。是真的吗?孔明灯笼的作用是什么?以上问题将在下面为大家揭晓。
孔明灯笼的起源
孔明的灯笼有大有小,直径超过2米。用竹条捆扎,贴上柔韧的竹麻纸,刷上桐油。灯笼底部的十字架上,用铁丝绑着一个沾满豆油的布球。放飞孔明灯笼时,先点燃布球,灯笼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变亮。当你放弃的时候,孔明灯笼会在冉冉飘起来,就像初春夜空中闪烁的一道亮光。
诸葛亮在平阳被司马懿围困时,全军不知所措。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妙计,把风向计算清楚,命人拿来几千张白纸,糊成无数个灯笼。然后,他们用烟雾向上的重力把它们取下来,小灯笼一个接一个升起。营中将士高呼:“诸葛老师坐天灯突围!”。司马懿居然信以为真,领兵追赶天灯,诸葛亮得以逃脱。后人把这种灯笼称为“孔明灯”。另据传说,这种灯笼看起来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此得名“孔明灯笼”。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每一次重大战争之后,都命令人们燃放天灯,以祭奠三军阵亡将士,同时为三军阵亡将士指明升天之路。
谁发明了孔明灯笼?
第一,五代时期有个神七娘,习惯把竹条扎成方框,糊上纸,做成头灯。底盘上放着燃烧的松脂,灯借着热气飞上天空,作为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树脂灯在四川被称为孔明灯。此灯形似诸葛亮戴的帽子,故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当时诸葛亮被围困在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计算了风向,做了一个漂浮的纸灯笼,并在上面系上求救的信息。之后,他脱离了危险,所以后人把这个灯笼叫做孔明灯笼。
那么,孔明灯笼的作用是什么呢?
在古代,孔明灯笼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在现代,人们会放上孔明灯笼来祈祷。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愿望,象征丰收,年年幸福。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从福建省惠安、安溪县传入台湾省的台北县、平溪乡、石寮地区,即基隆河上游。根据石佛寮地区长辈的口述,清朝初年,石佛寮地区曾发生过土匪。因为地处山区,所有村民都逃进了山里。土匪走后,留在村里的人晚上施放天灯作为信号,通知山里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就这样,他们也向村民报了平安。我从山里避难回家的那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从那以后,每年十个地区的村民都会打着灯笼庆祝元宵节,并向邻村的村民报平安。因此,其他地区的村民也将天灯称为“祝福灯”或“安全灯”。以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