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的历史介绍
江户最早是由豪族江户氏所统治,扇谷上杉氏家臣太田道灌筑城于此后,便一跃成为关东的战略要地。17世纪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关键性的胜利,由此开始了以江户城为据点的江户幕府统治时期,江户也因此作为一座政治城市而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以后,江户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江户城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两个特色区域,其一是平民区,又称“下町”,这里汇集了很多的小商小贩和手工艺匠人,他们主要从事隅田川的水上运输、江户港的物资集散以及种种商业活动;另一个区域便是称为“山之手”的上流社会区,包括大名的住宅区和旗本的住宅区,那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江户城内的政治中心。江户城政治、经济的发展也随之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江户平民文化的形成标志着江户城文化发展进入了全盛期。直至今日,仍然能在东京的小巷以及一些传统仪式中感受到平民文化的存在。19世纪,随着幕府的最后终结,日本社会进入了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积极吸收并引进西方的文化,建设自己的民族国家。在这期间,皇室从京都迁到江户并改称为东京,成为新的日本首都。而江户城则相继改名为东京城、宫城与皇居,最终成为国家象征天皇的居住地。从此,在明治政府实行的现代化政策下,东京迈出了向现代化以及国际都市化发展的关键性的一步。20世纪,经历了关东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东京都心部虽然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但是很快走上了城市复兴之路,并且很快进入了城市的高速发展期。由于1960年日本全国上下期待已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终于在东京召开,为此,东京政府进行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这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东京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像愈渐深入人心。江户城从庆长十一年开始大规模建造起,至宽永十三年(公元1636年)止,前后建设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江户城东西约5.5公里,南北约4公里,四周围有内壕和外壕,外壕周长约16公里.有城廓两重,内廓的总面积264万平方米.城内建筑宏伟,有望楼20座、城门36个,还有本丸、二之丸、三之丸、西之丸等宫殿. 江户城历经几十年的沧桑,面貌与当年差别很大.外壕基本已平,望楼仅有樱田橹和富士橹,城门仅田安门、清水门和樱田门依然如故,本丸、二之丸、西之丸和5层城楼天守阁遭火焚后已不复存在,唯有巨大的石垣垒成的内壕完好无损. 江户城皇宫是古典式楼阁,隐没在郁郁葱葱的林荫之中.经过二重桥,越过内壕,进入皇宫的正门——二重门,迎面至高约13.4米的仪见橹,白壁灰顶,既典型又庄重. 皇宫内***有宫殿7座,全是战后所建,总面积为23000平方米,白色的墙壁、茶褐色的铜柱、绿色的瓦顶,极富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正殿是皇宫的中心,正殿的松之阁是皇室举行主要活动和礼仪活动的场所.长和殿是每年1月2日新年和4月29日裕仁天皇生日时接受群众祝贺的地方.丰明殿是宴会厅,吹上御所则是天皇居住之地. 皇宫东面的东御园於1968年重建.苑内的大手门原是旧江户城的正门,里面的百人番所是德川幕府时代谒将军的最后一个检查守卫站,再深处就是昔日将军的私邸和幕府执政之地.东御苑内的桃华乐堂是皇后的音乐堂,还有不管从哪一方向看都是同一形态的富士见橹和被烧毁的天守阁残留下来的天守台等古建筑遗迹.苑内的二之丸於1960年重新修复,园内景色优雅,是日本回游式庭园.园西北天池壕旁种植着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各种名贵树木260株. 皇宫北面的北之丸,是一个三角形地带,被千鸟渊、牛渊、清北壕包围,1969年起辟为公园.园内有日本武道馆、科学技术馆、国立近代美术馆、西部是幽静的日本式花园. 皇宫外苑里面有高耸的苍松翠柏和宽敞洁净的大草坪,这里已成为国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