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要争鸡蛋?

宋代以前,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三天。后来寒食节的很多习俗都并入了清明节,寒食节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历史上,清明节有许多流传已久的节日和习俗:郊游、祭祖扫墓、插柳种树、点新火、荡秋千、放风筝、蒸春燕、做煎饼、吃鸡蛋等等。然而,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被人们抛弃或替代。比如童年记忆中,几十年前清明节孩子喜欢玩的打蛋(鸡)游戏,如今在城乡孩子中已经不太常见了。记得小时候在清明节早上,妈妈们总会煮一些平日里不想吃的鸡蛋鸭蛋鹅蛋,每个孩子分个三五份。孩子们把鸡蛋放在口袋里——鸡蛋还是热的,隔着衣服烫皮烫肉,带到学校,开始玩打鸡蛋的游戏(即墨老家叫“敲鸡蛋”)。别小看这个小游戏,在一个又穷又偏僻的地方,一时半会儿还不是节日习俗。追根溯源,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梁朝宗在《荆楚纪年》中记载了荆楚(今湖湘)寒食节“斗鸡、雕鸡、斗鸡”的习俗,并转载了《玉烛集》中的一句话:“此节,多有鸡卵斗城。”唐代诗人元稹在《寒食夜》一诗中也记载了这一民俗:“红桃花雪压梨,玲珑鸡争胜。今年不是寒食,是暗荡。”小游戏有着伟大的历史。清明节寒食和鸡(蛋)斗的真正起源,还是要归功于先秦时期部分地区禁火的习俗。冷食被禁多日,水煮蛋无疑是度过这段时期最好的食物储备。而且清明踏青,煮鸡蛋也是便携食品。事前的碰撞脱皮,必然会引起孩子相互碰撞的兴趣。如果要探究清明节吃蛋撞蛋的象征意义,还应该包含着人们对生命和生育的敬畏和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蛋是生育和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一枚“天地混沌如鸡,盘古生于其中”(伊文雷剧)的蛋中受孕,商代始祖约定“玄鸟坠卵,菊蝶取而吞之,因孕而生”(史记),秦始祖大业也是“玄鸟怀卵,妇人吞之”受孕(史记)。这是一个民间习俗,当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她给她的邻居和八个家庭带来了好消息。不也是鸡蛋吗?清明祭祖扫墓,其中,不也有谨小慎微到底的生命意识吗?春天是生命的季节,许多民俗在生命的深层意义上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