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列夫TT手枪成长史
托卡列夫TT手枪成长史
TT手枪全称是图拉托卡列夫手枪,让人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苏联政委拿着他冲锋在前。那他在成为苏联制式手枪之前俄国用的手枪主要是两种,一是自家的纳甘M1895转轮,再一个就是盒子炮了。
老毛子也是毛瑟C96的用户(并不是只有中国才喜欢用),特别是一战后红白两军都从毛瑟那买了M1921的短管型,最初是为法国警察订购而设计的,后来由于在俄国内战中用的比较多、名气也比较大,所以又称为BOLO型,Bolo的意思就是布尔什维克。
这款枪在中国也可谓是意义非凡,南昌起义中朱老总用的就是这支Bolo型,在中国也被称为“三把盒子”。
苏联建立之后,一支新半自动手枪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由于有大量C96的7.63×25mm毛瑟手枪弹,经图拉兵工厂的托卡列夫改进出了7.62×25毫米托卡列夫弹。呀,这不就是抄的吗?他毛瑟也不是原创,他是从博查特7.65×25毫米改进而来的。
最后苏联人敲定了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那枪该抄谁呢?呃不是,该怎么设计呢?20世纪头二十年里半自动手枪的王者应该是谁呢,那应该就是勃朗宁了吧!所以托卡列夫决定向M1911下手,对M1911只做三件事:简化、简化还是简化。
虽然托卡列夫手枪外形比较接近FN的M1903,但M1903是自由枪机啊,托卡列夫手枪的工作原理用的是M1911同款的枪管短后座原理加枪管偏移闭锁。
托卡列夫把单独的击锤、单发杆、阻铁给整到一个总成上去了,拿掉了延伸至握把里面的击锤导杆,将机锤簧精简成了一小段放到了击锤内部。
然后再把握把保险去掉,甚至手动保险也不要了!过分了啊,那怎么保证安全呢?TT手枪只有一个半待击卡槽来充当保险,要想在膛内有弹的情况下关保险就要压住机击锤,扣动扳机,将机锤慢慢的放回,卡到那个半待击卡槽位置,这时候扣扳机就不会击发了,想要击发时就再把击锤压下,然后扣扳机,这个过程在动画《名侦探柯南》中有提到过。
所以 TT手枪一般都是空膛携带,膛内有弹即使关了保险,击锤还是有划开的风险的。这就是第一版的托卡列夫手枪,于1930年正式定型,称为TT30手枪。
TT30对于M1911来说简化的相当的成功,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生产便利性,又能方便维护,这也许就是战斗民族的智慧吧。接着托卡列夫又进行了很多优化,比如加大了阻铁接触面,取消握把后面的盖板,这就是1934年正式量产的TT33手枪。
再到后来大量生产成就了威名,那TT手枪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了,保险就是一个问题,但只要空膛携带也没啥问题;再一个就是握把比较直,角度很小,指向性不够好,这也是因为子弹的缘故。
这些问题丝毫没有影响他驰骋战场,直到1952年才慢慢被新一代9×18毫米的马卡洛夫PM手枪取代,原因一是尺寸太大,二是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穿透力强,停止作用不足。
虽然苏联淘汰了,但世界上其他国家还在仿制这款经典的CCCP(握把上的标识)手枪,比如说中国,从50年代初就自行仿制出了51式手枪,后来拿到了TT手枪的图纸,继而仿制出了54式手枪,著名的“大黑星”,服役时间很长,一些老警员对54式还是很有感情的。
朝鲜也仿制了TT手枪,称为68式手枪。68式手枪非常有特色,改了很多,从外形上看就不太像TT手枪,除了套筒座后方的形状做了个整形,内部更是别出心裁,枪管偏移方式并不是原先的铰链式而是勃朗宁大威力手枪上的那种斜面开锁,哎,怎么也逃不出勃朗宁的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