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一生》大班教案
“小麦的生命”教案1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热爱科学,尊重农民劳动,珍惜粮食。
2.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并根据小麦的生长顺序对相关图片进行排序。
要准备的活动
1,教具:多媒体设备一套,VCD光盘。
2.学习工具:实物小麦(每组一束)和每人一套小麦生长过程图片。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让孩子认识小麦的生长过程,难点是认识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及其名称,并对相关图片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过程
(1)导读:启发幼儿积极回忆自己吃过的白面粉食物,初步感知小麦与人的密切关系。
1,让孩子品尝美味的面包,引出话题。
2.你吃过哪些白面食物?(儿童畅所欲言)
3.白面粉是怎么来的?
(B)扩展:了解小麦及其生长过程。
1,展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并提问:你现在看到的小麦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多少部分组成?
2.小麦是什么季节种植的?什么季节是收获季节?
3.小麦从种植到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组织孩子观看视频资料,帮助他们获得完整的体验。
5.让孩子试着把小麦的生长图按顺序排序,并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排列。(教师巡回指导)
6.利用图像资料和学习工具,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小麦的七个生长阶段及其名称。
7.用视频激发孩子从小热爱科学、尊重农民劳动、珍惜粮食的感情。
(3)结束:欣赏老师的舞蹈《丰收》,自然结束。
“小麦的生命”教案2活动目标:
1,教育孩子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2.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
3.引导孩子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小麦的一生》课件:小麦的生长过程;儿歌《大馒头,从哪里来》。
2、一种实物小麦,由小麦粉、稻草制成的食品工艺品。
活动流程:
一是以谈话的形式介绍,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形状特征和组成成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并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1,问题:所有的孩子都见过小麦吗?它看起来像什么?(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形状特征和成分)
2.展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形态特征和组成成分及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秸,中空、有节、光滑、叶片狭长;茎的顶端有一个麦穗,麦穗上有针状的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展示课件:引导孩子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农民在秋天的田野里播种小麦种子;冬季压实麦苗;到了第二年春天,麦苗变绿,逐渐生长、抽穗、开花、结籽;五月底六月初,小麦慢慢由绿转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割小麦,称为夏收。
第二,展示各种小麦制品,了解小麦的用途。
1.展示各种小麦制品,引导孩子明白它们都是由小麦制成的。
2.引导孩子了解小麦的用途:麦粒可以磨成面粉;面粉可以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以编织成各种草帽、扇子、席子、草袋等。,也可用作燃料和泥墙皮。
3、游戏《麦爷爷找孩子》——请带一个戴着小麦头饰的孩子,做麦爷爷。剩下的孩子都是面制品(把面制品的图片挂在孩子胸前)。麦爷爷说:“我的孩子都没了。他们都变了。哪些是我的孩子?”孩子们依次说:“我是面包,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麦爷爷的孩子。”
三、联想活动:小麦是夏季成熟的粮食作物。夏天你还见过哪些粮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红薯...)
第四,教育孩子珍惜食物。通过儿歌《大馒头,哪来的》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不要剩饭剩菜,不要掉米粒。
附儿歌:“大馒头哪来的?”
大馒头是哪里来的?由白面粉制成,
白面粉从哪里来?黄色的小麦被磨碎了。
黄色的小麦来自哪里?农民伯伯种的。
叔叔阿姨工作忙,大家要爱惜粮食。
“小麦的生命”教案3活动目标:
1,教育孩子尊重农民的辛勤劳动,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2.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
3.引导孩子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1,《小麦的一生》课件:小麦的生长过程;儿歌《大馒头,从哪里来》。
2、一种实物小麦,由小麦粉、稻草制成的食品工艺品。
活动流程:
一是以谈话的形式介绍,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形状特征和组成部分及其根、茎、叶的形状;并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1,问题:所有的孩子都见过小麦吗?它看起来像什么?(让孩子自由讨论小麦的形状特征和组成成分)2。展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形态特征和组成成分,认识其根、茎、叶的形状:小麦的茎俗称麦秆,中空、有节、光滑、狭长;茎的顶端有一个麦穗,麦穗上有针状的芒,麦穗成熟时是金黄色的。
3.展示课件:引导孩子了解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农民在秋天的田野里播种小麦种子;冬季压实麦苗;到了第二年春天,麦苗变绿,逐渐生长、抽穗、开花、结籽;五月底六月初,小麦慢慢由绿转黄成熟,农民伯伯开始收割小麦,称为夏收。
第二,展示各种小麦制品,了解小麦的用途。
1.展示各种小麦制品,引导孩子明白它们都是由小麦制成的。
2.引导孩子了解小麦的用途:麦粒可以磨成面粉;面粉可以做成馒头、面条、饺子、蛋糕、饼干、面包等。麦秸可以编织成各种草帽、扇子、席子、草袋等。,也可用作燃料和泥墙皮。
3、游戏《麦爷爷找孩子》——请带一个戴着小麦头饰的孩子,做麦爷爷。剩下的孩子都是面制品(把面制品的图片挂在孩子胸前)。麦爷爷说:“我的孩子都没了。他们都变了。哪些是我的孩子?”孩子们依次说:“我是面包,麦爷爷的孩子。”“我是饼干,麦爷爷的孩子。”
三、联想活动:小麦是夏季成熟的粮食作物。夏天你还见过哪些粮食作物?(早稻、玉米、高粱、红薯...)第四,教育孩子爱惜粮食。通过儿歌《大馒头,哪来的》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不要剩饭剩菜,不要掉米粒。
附儿歌:“大馒头哪来的?”
大馒头是哪里来的?白面粉是做出来的,白面粉从哪里来?黄色的小麦被磨碎了。黄小麦从哪里来?农民伯伯种的。
叔叔阿姨工作忙,大家要爱惜粮食。
活动反映: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总是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发现、思考、学习、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规定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比如当你认识小麦的时候,先让孩子主动去观察;在用肢体语言表达小麦的成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独特的表现力。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需要合理安排,根据时间和内容灵活运用。在我们之前的教学理念中,我们总是以孩子学了多少来定义孩子学习的好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学习,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东西,而是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乐趣,然后让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老师不需要对自己预先设计的教案特别喜爱,而是要随时随地观察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计划。在此次活动中,教师以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形式组织活动。,让孩子们通过看、听、玩、说、做,快乐地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懂得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