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兴大师的《人间德性》‖修行之路

万兴法师15岁信佛,18岁出家。二十多岁的时候,他深信佛教融入大众才会有生命力。和尚靠慈悲和愿力来维持自己的法、身、智。

德是做人的根本,积善积德。

万兴大师阐述了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世界上非常需要《德性》这本书。

它向大众宣扬善良和爱心,推崇谦逊和感恩;用道德开道,完善人格;培养正确的知识和正确的做人观;滋润人心,从而达到佛修炼的最高境界——“无我”

万兴法师说,佛陀的善行是从“放弃”开始的。他教我们信佛菩萨,敞开心扉,感受宇宙的能量场,名师的能量场。学会放下,从源头注入流动的水。

只有放弃,才能得到。这和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中的观点非常相似——你愿意赞美对方,愿意花时间倾听对方,他们自然会给你想要的。

“生命的弱点”讲的是做人做事的技巧,和万兴大师讲的通过赋予“技巧”来达到目的的“美德”是不同的。

“技能”是一种技能,可以潜心学习,是一种学习能力。

而“德”是一种修行,以实际行动为众生创造和平与和谐;是休·修德。

比如,一个老板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外,以德服人尤为重要。

老板需要一个有效的团队和在一个地方努力的员工,靠的是凝聚力,靠的是以德服人,以德以身作则的号召力。

企业的生命线无非就是诚信和产品质量。这两点和企业主的性格和德行有直接关系。

即使一个老板的能力不尽如人意,他依然可以用美德赢得人心,让他的美德协调起来,得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真正有德的人,有菩萨的智慧和慈悲,懂得忍辱负重。即使遇到逆天、恶运,也懂得忏悔,不抱怨,不纵容;强化自己;从好的想法开始,建立良好的联系,以获得认可和尊重。

让品德融入你的骨子里,让别人感受不到你的压力和威胁,保持低调,不露锋芒,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友善和尊重,不会阻碍你的发展。

这样的人是利他的,利己的;努力将生命融入道中,真正彰显德性。

永远不要从自己的宗教改变,美德是一个老板生活方式的“方丈之剑”。

我们所熟悉的网络名人中的大作家、小说家姜坤元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企业老板。

万兴法师认为,面对同行的诋毁,外界的诋毁,信徒的不认可,是因为德行修养不到位,配不上自己;所以我觉得遵守戒律,以德修道。

因为习惯重,爱好多,还有“自己”,所以练的不够好。

佛教、道教、基督教都主张修行境界的“无我”是超越自我的,与万物同在。

佛陀的“无我”是功德的圆满。

面对人才竞争,西方宗教信仰除了知识和才能,还讲究“技巧”,技巧包括勾心斗角、种族歧视和宗教差异。

佛讲究人品道德修养的比拼;互利互惠,和平共处;呼吁全人类和平发展。

万兴法师也说过,学佛要谨慎果报,按因果律行事。随着阅历的加深,从业者要擦亮眼睛,挑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和睿智,让自己的意识和警觉性越来越强。

只有修“德”,才能正确对待贪功贪利的信徒的供养,学会接受加持,学会奉献加持以获得加持。

万兴大师也讲过从人品写作品。他说你的作品公开发表,让众生愿意阅读,参与评价和评论。这本身就是一种达到一定高度的智慧和经验。

发行后的作品会经过整理、修改、提炼,让更多的人接受、认可、喜爱,经得起历史的经验才能流传千古。

万兴大师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他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发到微博上征求意见和建议,为自己的进一步修改找到依据,找出未知的问题。

面对自己的弱点或错误,与其痛苦地挣扎,不如努力培养自己的性格和美德。

一个学佛学修德的人,应该愿意放弃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这样才能得到启发和提升,更快地积累美德的正能量场。

万兴法师经常对东华寺的居民说:“我可以容忍你做错事,但不能容忍你什么都不做。”

在错误中感知意识,无惯性,勇于开悟。

这些《论语》都只是加深了我对薛墨大师说的“存真而息于虚空,今朝有进步。”文化是媒介,行为造福大众。

修行靠个人,这三步最终都是靠自己一步步实现的。

1.积善,悟悟,破之。

2.忠于自己的内心,摆脱妄想。

3.静下心来执念,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