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应该说“端午节安康”而不应该说“端午节快乐”吗?或者说前者更恰当吗。
每逢端午节,总会有消息在声称,在这一天只能互道“安康”,而不能说“快乐”。其实没什么讲究的,这就是已习惯。
咱先看看古人都是怎么过这个端午节的呢?
在古时候,古人过端午节是非常快乐的,在宋朝,皇宫过端午节时会观赏“水嬗”,也就是在水中嬉戏打闹,类似于泼水节。还会演奏一天的音乐,朝廷会赐予臣子新衣服和布料,以表示分享快乐和富足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元朝。
在明朝,朝廷会在奉天殿举办筵宴,大宴群臣,还会创作诗歌和文章,还会组织龙舟竞赛等庆祝活动,《善斋琐缀录》这本书中记载:“凡端午、重九时节游赏,如剪柳诸乐事。”人们会盛装庆祝,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品尝各种美食来庆祝端午节。
那么为什么在现代会出现不让别人“快乐”的说法呢?
这个说法源自一条谣言!!!据传言,一位专家声称,并非所有的节日都适合互祝快乐,例如清明节和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或“平安”。因为端午节是祭祀的节日,伍子胥投钱塘江、屈原投汨罗江等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五月初五,然而,关于专家在其他媒体上都未能找到任何相关信息!
记者们为了辟谣还采访了北京大学的张颐武、北京师范大学的杨利惠以及高巍等人,他们一致认为“端午快乐”才是真正的传统说法。不过“安康”的意思也是平安,健康;安宁;安乐。因此,在庆祝端午节的时候,不论是说“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都是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怀。
再来说说咱们现在过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赛龙舟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包粽子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
挂艾草
一方面,艾草具有驱赶蚊虫、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端午节是夏季炎热天气到来的标志,各种有毒的小动物开始兴盛,而艾草可以辟邪、祛毒,让各种毒物不敢靠近。
戴香囊
挂香囊的寓意多重。首先,端午节前后气温较高,容易出现中暑和湿邪症状,而香囊中装有清热祛湿的药材,佩戴香囊可以预防这种病症。此外,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在端午节佩戴香囊可以趋吉避凶,是人们的一个好的期望。同时,佩戴香囊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象征着平安顺遂,也是古代男女的定情信物。
喝雄黄酒
这个习俗同样也与屈原投江有关。相传,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人们在江中抛入粽子、咸蛋,还有一位老医生拿来雄黄酒倒入江中,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因此,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就这样形成了。
最后附赠几个高级的端午节级祝福文案
端午,食粽点艾,一节一念,愿人间烟火处,处处皆平安。
一叶香草,一岁端阳,盼风调雨顺,吉祥安康。
五月初五,佳节端午,愿你夏日清平,喜乐安康。
荷风送香气,端午祝夏安,盼壬寅康宁,故人不散。
端午,祈平安,愿康健。惟盼百病不侵,别来无恙。
浓情端午,年年岁岁皆如愿,人间芳华,岁岁年年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