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什么把两个聪明的儿子杀了,留下两个智商一般的儿子呢?

武则天大儿子死在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674年),这段时间是武则天逼迫李治让位给她最紧迫的一段时间。不但李治武则天被称为天皇天后,武则天还上建言十二事提出了治国纲领,另外还以亲蚕的名义独立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节的朝拜,李治一旦答应让位,这位未来的一代女皇就能成为摄政皇后。与之前的二圣临朝不同,摄政皇后是可以大模大样坐到含元殿正中处理国事的真正执政者,而非要隔一层帘子。可惜如意算盘被宰相郝处俊破坏了,或者说李治心里也不想,借着大臣反对没有让武则天如愿。

合璧宫在洛阳,一般李治武则天出巡东都洛阳,太子是要在长安监国的。这次李弘跟随到了洛阳,就是李治要传位给他。但东都洛阳是武则天经营多年的地盘,李治的一举一动武则天都能第一时间得到报告。于是,在得知李治要传位给李弘之后,李弘就不明不白的死掉了。

在李弘死后的制书中明确有这样的文字:?将逊于位?,准备把皇位禅让给李弘,李弘当时?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就是说李弘接受了李治的禅让,但也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忧惧交加而旧疾发作而死。李弘死后被追封为?孝敬皇帝?,这是唐代绝无仅有的,证明了李治禅位的真实性。

当时如果李弘继位,李治必定当一个放弃所有权力的太上皇,而武则天只能放弃临朝称制权力在幕后当皇太后,一代女皇上位之路将多很多波折。

所以,李弘的死,给了武则天缓冲时间,能够一直临朝称制到李治死去。而同样因为李弘的死,武则天可能也怕过于激化与李治的矛盾,放缓了逼迫李治的步伐,这才有了李治最后十年唐王朝的相对平静。

必须要说明,李弘原来身体确实不好,其死亡未必是武则天下的手。但这段时间李弘这个书呆子被国事、家事压得喘不上气,武则天的压力加速了其死亡过程,说李弘死在武则天手里也不为过。

(再说一次,武则天从来没有和李治并排坐的机会,都是在旁边用个帘子挡着的)

二儿子李贤,太子位置被废,又被母亲派人杀死

李治的最后十年只能说是相对平静,因为武则天又废掉了他们的二儿子李贤的皇太子位。对此李治已经没什么反对的余地了,毕竟儿子只是被废掉,命还在,而且新的太子仍然是自己的儿子,这是李治与武则天达成的协议或者是默契。武则天在等李治死掉,李治同样也在等武则天先死掉,结果李治输了,于是他们的二儿子也死了。

当时武则天刚刚废掉了三儿子李显的皇位,原因就是李显有从自己手中夺权的企图。而李贤在流放地被武则天派出的丘神绩杀死,应该是怕反对派以拥立李贤为名让自己失去权力的应激反应。当时武则天也是惊弓之鸟,毕竟丈夫刚死一个多月,自己就废掉了三儿子的皇位,万一丈夫留下什么后手,杀掉李贤也可以拨草寻蛇让反对派暴露出来。

两个没死的儿子,过了提心吊胆的十几年

三儿子李显,在李治死后继位为帝。但短短一个多月,就因为要培植自己的势力、从母亲手中争取权力而被废掉皇位,被贬为庐陵王。被贬的十四年中,李显每天提心吊胆,生怕武则天派人来杀掉自己。李显第二次当上皇帝之后,很快消灭了张柬之等复唐忠臣,又消灭了武三思等武家余孽,得以真正掌握皇帝大权,绝对不是个庸人;

四儿子李旦,一生经历太复杂了,母亲原来是自己爷爷的妃子,大哥帮父亲与母亲斗,结果大哥死了;二哥被废掉太子位置,又被母亲派人杀掉;三哥刚刚表现出要行使皇帝权力的意图就被废掉;自己又被母亲放到皇帝位置上,让李旦这个皇帝怎么当?于是,李旦安守傀儡本分,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并多次积极主动的把皇位禅让给母亲,才得以活到母亲死掉。第二次当上皇帝之后,发现自己在太平公主、李隆基面前讨不到好处,就主动把权力转移给李隆基自己退位当太上皇。以上作为,李旦不但不是不聪明,反而可以说是有一定智慧。

总之,李治和武则天的四个儿子无所谓谁聪明、谁不聪明,在武则天绝对的力量面前,这几个小毛孩子都没有什么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从他们的表现当中,也看不出谁更聪明一点点,都是庸人。这一家子当中,最不聪明的实际上是他们的老爹李治,是李治的愚蠢才让自己四个儿子有这样的凄惨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