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藏在心里的童谣》的作文,快问~

童年正赶上“文革”后期,经济萧条,文化衰落。除了背诵几段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诗词,我们的文学熏陶几乎是空白。但是,一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却给了我们一点精神养料。童谣就是这种情况。回首往事,那些在那些年被人津津乐道的童谣,拂去了时光的尘埃,依然像暗淡童年里的璀璨星辰般闪耀。

土生土长的童谣,朴实如土,摇曳如野花野草,五味俱全如奇豆。

童谣里有爱的温暖。

在农村,牙牙学语的孩子一般由老人照顾。俗话说“春日三变脸”,指的就是天气,孩子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刚才还笑得很灿烂,转眼就哭了。老人急忙对“心上人”进行哄劝,但就是不收手。山穷水尽之际,我用上了我的压箱底技能——唱“磨人谣”。她蹲下来,用两只大手抓住孩子的两只小手,模仿推拉的动作,歌谣有节奏地流淌出来:“推磨。磨面,做粑粑,哄。吃一半,留一半,留在奶奶床上。在猫咬板和狗咬路上,老鹰在树头上抓住了它。哇(抓鸟)!好吃的女人看到了,眼睛瞎了,鼻子扁了。”说完,我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小鼻子。“咦,真平!”或许是被奶奶夸张内敛的声音吸引,又或许是被奶奶搞笑的行为逗乐了。孩子一开始愣住了,过了一会儿,他随着老人的动作前倾后仰,脸颊挂着泪珠,他破涕为笑。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好动,喜欢逛。那时候我奶奶七十多了,身体还很好。她经常带着她到处走。奶奶慢吞吞地走着,故意把背上的孩子左右摇摆,一边摇摆一边唱:“山上花开了,家里有个小奶奶。脚大,手拉;鼻子塌,嘴歪;好吃又无聊(吹牛)。吓到我的小乖乖了。”我让我的女儿在她的背上傻笑。每当听到奶奶温柔善良的声音,我就突然想哭。我曾经这样伏在奶奶背上,听她唱着同样的歌谣!(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小沃沃”也是逗孩子们开心的一种方式。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婆正要吃饭,摇篮里的女儿不肯睡,她还提醒上半身要坐起来。爷爷走过来说:“萧雅不困。什么线逼的?”他抓起一个凳子,坐在摇篮边上,抱着女儿坐起来,说:“让我和宝宝玩吧。”说着,左手握住孩子的手指,让她摊开手掌,右手食指戳女儿的手掌。“小沃沃,奶牛吃米饭。我把你赶出去,你骂我。你叫我什么?叫我黄毛丫头!”说出来,点一下。声音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也许是觉得有趣,也许是手心痒痒,女儿“嘿嘿”地对着杨爷爷傻笑了好久。我哭笑不得:“一个老顽童,一个疯丫头!””爷爷横了我一眼:“你小时候就跟她一样!”“他们只是玩得很开心。

童谣里有我童年的欢声笑语。

九月是秋收的繁忙季节。这个时候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打谷场了。大人们忙着和戴月玩游戏,一群孩子在月亮上玩“卖狗车”。这个游戏男女都可以参与,分为买家和卖家。买家只有一个人,装成老板或者老板娘,一动不动的站在场地里,等着收“狗”。卖家由一人带队,冒充卖家,其余都是“狗”。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此起彼伏。后面的一个抓住前面的后裙,串成吊弦,踩在散发着谷香的稻草上,在打谷场上转圈,以便齐声吟诵:“好大的月亮!它卖狗,它卖烧酒的铜钱。”在两句话的间歇,我只听到节奏均匀铿锵的脚步声,脚下的稻草“噗噗”作响。“走一步,喝一杯,问问你老板要不要养狗。”说完,一群人停了下来,等着买主。卖家笑着问:“老板,你要狗吗?”要不要“狗”,取决于老板的兴趣。如果没有,就说“今年不要,明年也不要。”卖家嘟囔着“运气不好”,不得不领着一群“狗”到处跑;如果你愿意,就说:“不要白做!””“想要一只狗吗?”卖主问。买家排起了队,所有人都急切地等待着“命运”的判决。走出队列,流连于买家。买主伸出手掌,意欲做一把大刀,挥臂朝“狗”脖子砍去,名曰“杀狗”。“被杀”的狗,站到一边去。卖家带领其余“狗”继续转圈唱童谣,直到“狗”被买走,游戏结束。我们玩得大汗淋漓,但我们乐在其中。童谣的声音高于老农的喊叫声,高于石架与框架摩擦发出的“吱吱”声,山谷回响。

在学校,同学之间斗嘴是常事。这时候童谣就充当了攻击的武器。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很冷,全班挤在墙根晒太阳。为了保暖,他们玩起了“炸油渣”的游戏。两头的人使劲往中间挤,中间的人左右推,想稳住阵脚。大家乱成一团的时候,只听到“哎哟”一声。寻着声音,弱柱躺在地上,一条腿还夹在人墙里拔不出来。大家赶紧停了下来。柱子恼羞成怒,拿金水出气,因为他就在自己旁边。他生气地指着金水吼道:“快来撒尿,靠墙站着,拿着棍子别出声。”大家一起笑了。金水有个致命的笑话——尿床,童谣揭伤疤,他脸红。大奎向金水求爱,指了指柱子后面,努了努嘴。柱子背面有一撮头发,扎成马尾一样的小辫子。金水突然突然大叫:“辫子歪了,在大街上歪了。一巴掌打回去。”跳上柱子去抓辫子。柱子纵身一跃,逃之夭夭,边逃边尖叫:“来尿宝,来扛草,来歇歇肩,来抽一袋烟,来把屁股烧成两半。”这句话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金水战败,耷拉着脑袋溜走了。

童谣里也有生命哭泣的歌。

当时人们并不重视计划生育,一个家庭生个三五个孩子是常事。我是最大的兄妹,脚边还有几个弟妹。大人只忙着生产,照顾弟妹就落到我身上了。我妹妹和我肩并肩,整天跟着我。很烦。有一次放学回来,肚子饿了,做了一碗锅巴。她看到了,也想吃。如果我不给,那两个人就争着要。我不小心把碗掉在地上,碗摔碎了。我知道我有麻烦了。我年纪大了。我总是挨打挨骂。我很生气,就拿刚学的童谣来泄愤:“引浪(成排),结对,打破花碗,卖妹。”妹子大,好打;我妹妹很小,所以我很不安。“我姐‘哇’的一声哭了,跑去找她妈抱怨我要把她卖了。妈妈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再胡说八道,手心烂嘴!

现在的孩子,如果好奇,就被夸有探究精神;小时候打破砂锅,却被大人们称为失败者。又一次跟奶奶学了童谣《小媳妇》,我也就忍无可忍的问她。“豇豆,两头都弯,难做媳妇。我白天挑无数担水,晚上砍柴就睡觉。”说到这,我问:“挑这么多水,砍这么多柴?”“烧水做饭!”奶奶说:“白天晚上不休息,她不累吗?”我不明白。“你说呢?”奶奶问我。那还不累死!我想。“打瞌睡了怎么办?”"我有没完没了的工作要做,怎么能睡觉呢?"奶奶感到难过。“谁让她做这么多事?”我会追根究底。“做主人!”“你还把人当人吗?”我很愤慨。“你还小,不懂事!”奶奶接着唱:“笼子里公鸡叫了,大嫂在床上喊:‘大嫂,天亮了,还不起来做早饭!’" " "嫂子怎么还不起来做早饭?“我说。”一个是外姓人,一个是家属。”奶奶淡淡地说都是人,何乐而不为?”“这个,我怎么知道?“奶奶摸了摸我的头。”锅大,水多,茅草柴火,荆棘戳,九指缚。”“为什么做媳妇这么难?“我为她感到难过。奶奶叹了口气,道:“恶业之人!”“是谁的媳妇?奶奶用手指戳了戳我的额头:“你这个婊子。”“之后,我就起身去上班了。

时光流逝,童年早已远去。但记忆不老,童谣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