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去医院看病,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医生态度反而更差?

这个问题并不一定反映的是真实情况。有可能一些年龄比较年轻的医生,他的态度也不一定好,另外也忽略掉了其实很多的老年医生,经过岁月的沉淀,修为更加的有深度。

中国的医患关系之差,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

这里边有体制问题,也有医生本身问题,同时还存在着患者问题,所以话题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患者来讲,在人满为患的医院里边,感受普遍不太好是不争的事实。

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相对比较大型的医院里边,医疗的水平比较高的,因此很多的患者才愿意去选择,而对于一些二级甚至更低级的医院里边,大家普遍认为医生的水平有限,不太信任,因此导致门可罗雀。其实很多学有所长的医生,本来是有足够的条件去进行治疗的,偏偏是因为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导致连去都不去。

医患之间本身需要有一个很高的信任度,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假如一个人医生一上午的号是60个,那么你可以想象一下,给每一位患者的时间是非常少的,所以医生如果想在短时间内为患者高效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很快的进行检查,然后再给出诊断以及诊疗的意见,所以有时候医生连喝水和连上厕所的机会都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医生同样也是人,在一定的疲劳状态下,他的沟通能力,逻辑性,态度都会出现下降,甚至在情绪上会产生一些问题。沟通能力就大打折扣了。

当然,这并不是为了医生开脱。

另外一方面,中国医生在进入到临床之前,他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医学的,进入到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阶段,因此更加注重技术,而在人文的方面,不管是在时间上面,还是在自我的培训方面,都没有达到一个足够的标准。

如果想更好的做医生,医生必须要学习关于哲学和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加的完整。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技术和人文必须都要有。

如果一个医生没有足够的修养,仅仅是站在技术层面,自认为要比患者高一个层面,那么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

医生和患者本身是一个相扶相携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施救者。假设医生的看诊条件改善之后,也有时间生发出爱,内心中爱自己,也只有爱自己,才会把爱传递给其他人。假设有一天,医疗资源中最核心的医护团队,可以自由流动,那么或许就是更好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