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能发明了绕口令?你能告诉我它的起源吗?

人们发明了它。

一黑,二黑,三四五六七黑,八九黑,十黑。

我买了一个烟草袋的乌木杆,我把它的两端捏得那么黑。

第二个女孩抚眉疾步,照镜子黑如两。

粉皮墙上,写着四川,横看竖看三黑。

象牙桌的腿是乌木的,放在炕上黑黑的。

我买了一只不下蛋的母鸡,就把它养在那个笼子里,直到它变黑。

好骡子不吃草,所以拖着它在街上走,直到天黑。

小驴买了一个头,没有拉磨,骑在他的背上,直到它是黑色的马鞍。

两姐妹去南娃割麦子,把她的镰刀弄丢了,直到天黑。

月儿的孩子儿子生病了,正在艾灸几个艾球,一直灸到发黑。

卖瓜子的打了个盹,洒了一大堆,他的扫帚簸箕都没捡,就把(十道)黑一条一条的捡了起来。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越来越重视汉字读音前后部分的异同,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复音词。这些复音韵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容易纠缠混淆;处理好了,就能产生非凡的音韵美。

这让一些人想到了找规律,练发音,训练口语表达。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音同韵的单词组合起来,故意拐弯抹角,变成一排一排的句子,教孩子认字背诵。有些声音洪亮、别扭、幽默,不仅孩子喜欢,很多年轻人也喜欢。

这样,一个人唱或者几个人和着唱,就在民间口耳相传,流传开来。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加工、丰富和完善,使其更类似于幽默歌谣,更具趣味性。至于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订者是谁,人们根本没有关注过。所以,哪个绕口令是谁的作品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