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琴棋书画,为何如此排列?有何典故?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里,世界是从无到有,于是有“无中生有”一说.按道教的观点:有生于无,有为“一”,或曰: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演化周天之数.“无”为最高境界.
“声音”,在古人眼中,是非物质的,是虚无的.琴声也是虚无的.好的曲调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得到情感的***鸣.但是摸不着,也看不见,飘渺之中摄人魂魄.弹琴之人当然很高,能懂之人也是高士.于是有伯牙、子期之佳话.文人以能操琴而自豪,因为他已经达到“无”之境界.
“棋”,古仅指围棋.《棋经》说:围奁象天,方局法地,纵横三百六十有一也.一者始也.也曾有人说:围棋是“理参河洛,体用阴阳”.可见其“虚”——理参河洛,囊括万物;也见其“实”——体用阴阳,有了实“体”(棋子与棋盘).虽有形态,但是依然是虚无,且变化多端,难以驾驭.所以有“千古无重局”之说.围棋别名“手谈”,是描述其具有交流感情的功能.但是对局者,很难描述出“谈”的具体内容.但是棋友之间的感情是融洽的,是牢固的,往往一交几十年,不但不死不散,即使离世,依然被棋友常常念记.其“虚”在于难以把握.但是比声音来得实一些,是因为它总算是有了形态.
“书”,当指书法,其表现体是文字.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的符号.每个字代表一个特定的实体,是万物的代表符号.好的文章会感染人,好的书法也会给人以情感的触动.所以金庸先生小说中,书法中有剑意、含剑谱、有内功心法等描述.尽管抽象,但是其所指已经有了特定的目标和固定的对象.
“画”,是完全写实的,将客观世界的实物,表现在画面上.好画,同样也能引起心灵的***鸣.但是比起琴棋书来,应该说来的更实在,更接近现实的物质界.
由“虚”而“实”,是古人的哲学观.“琴、棋、书、画”的排列次序,应该是反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