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过年有什么习俗?

春节是民间一个非常隆重的年节,此习俗相传起源于北宋时期.传到平南时先在乡村寺庙开始,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各地民开始做腊八粥,多以八种米豆煮成,浔江南北城乡并不样。但多数人家沿袭此例,在寺庙施舍七宝五味粥,取多福,吉祥之意。

过了腊八,农村集市便热闹起来了.民众准备出售农副产品,筹集资金,也叫揾过年钱。 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晚”,主要活动是“祭社”,也叫送灶君返天,必须在灶前焚烧香烛,摆上三碗供果,给灶王爷饯行。还要用一些纸料做成猪,鸡,狗,马之类的形象动物,作为伴灶王爷的随行,还要摆上草,豆,水各一碗,以备路上饮食。最重要的供品一大盘灶糖(麦芽糖),然后把供品摆置在定福灶君之神位面前,把灶王爷神像撕下来焚化,送他上天。焚化神像时,主祭的男人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爷,灶王奶奶,上西天见了玉皇大帝,上天报好事,下界保平安,若讲坏话就给你粘上”,说着“叭”地一声把一块灶糖粘在灶门上。可见现在社会上用吃吃喝喝封住嘴巴的办法,是祖传老例。祭过灶,开始清扫房间院落,接着各家各户淘米磨粉准备做年糕,购买年货。

大年三十那天,一清早人们就忙着贴春联,大门贴“门神”左“神茶”,右“郁垒”,盔甲武士图像的彩色版画,取看门守户;门楣上贴“向阳门第”一类 四字横批,下面还要贴三,五张“吊钱”。下午四,五点钟,摆供黄酒,点燃香烛,燃放爆竹,“祭祖”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除夕之夜,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小辈依次给长辈行礼磕头,讨取“压岁钱”。午夜过后,时交新年,各家各户择定良辰接财神,福神,喜神等。先在天井中间设上供桌,陈列祭品,然后在大门口点燃两根火把,这称为接神火,因夜间三神到来光明正照也叫引路,同时燃香烧炮欢迎。派一男子到水井挑担水回家,意谓此水养猪快大,人饮健康。接着,由男主人带领全家小孩挑着祭品社公坛庙供祭。回家后各人要饮上一杯甜茶,表示来年的日子更甜蜜。这一夜,人们通常一宵不睡,称为”守岁“。

正月初一,清早起来,晚辈向长辈说句吉祥话,长辈向晚辈派利市。不准动刀剪,不扫地;不探亲访友。初二”开年‘早上杀鸡祭祖。开年后十来天,大家到亲戚好友家拜。

正月十五闹元宵,又叫灯节。城乡各户,门前高挂彩灯。彩灯多用纸,竹扎成。

解放前,县内春节活动一般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解放后亦沿这习俗,但随着人们的思想进步,春节活动逐步向文明,简朴,热闹,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