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各地的拜年习俗?

■彭战获

“三十晚夕杀鞑靼,一夜成功。”

这是仇池一带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

遥远的年代,我国有个突厥统治下的鞑靼族部落。突厥衰亡后,鞑靼逐渐强大,吞并了邻近部落,在漠北建立了王朝。地盘大了,可是连年征伐,你争我斗,国力大不如前。王爷为战争的胜利而高兴,也为人口的锐减而烦恼。人是最可宝贵的,他们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供王爷贵族寻欢作乐。一旦失去了众多的人,地域再辽阔,牧草再充足,要想牛肥马壮,农牧双收,谈何容易。

王爷蚕食的疆土上,居住的大多数是汉族人。汉族百姓和鞑靼族百姓,在风俗习惯、语言上有明显的不一样处,遭到鞑靼族人的种族歧视和欺压。

汉族人民被迫起来反抗鞑靼国统治。他们用竹竿、木棍、铁锄、镰刀等作武器,顽强地残酷地同鞑靼统治者作斗争。他们开粮仓,袭牧场,杀鞑靼,攻王府,不断地流血,不停地战斗。他们的反抗斗争,彻底地动摇了鞑靼的统治地位。

王爷和牧民对汉族人民的起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他们想出了消弱汉族力量的办法:将汉族集中居住区的人民划整为零,分散搬迁。汉族人民不愿迁移,他们就割去庄稼,拆毁房屋,赶走羊群,用暴力手段强迫迁移。对坚持不走的,他们残酷地给予屠杀。他们的非人的暴行,激起了更多汉民的反抗。

那时,仇池一带也属于鞑靼国的统治区。汉民的反抗斗争也不亚于其它地区的人民。

王爷迁移了汉民,便派鞑靼进驻汉民区。当时,每十户汉人中派一个做家主,主管农活安排,赋税收交等一切事务。进行监督中,一有风吹草动,图谋造反之举,便报告王爷贵族,派军队进行镇压,有时还到了赶尽杀绝的地步。同时向汉民派这派那,赋税比牛毛还多,更加加重了贫民的负担。逃荒者横尸道旁、野外的比比皆是,而他们却过着“朱门酒肉臭”的寄生虫生活。

鞑靼相当于钦差大臣,在汉民中作威作福,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成了汉民的土皇上,家爷老子,随意役使汉民,寻欢作乐。若有一时不周,汉民触犯了他们的威严,轻则惹祸杀身,重则诛连九族。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来新媳妇,头三夜先得鞑靼睡过,方能同居。否则,全家人就要掉脑袋,丢性命。其实,鞑靼人丁不旺,想以此法将汉民换种,把汉民变成鞑靼后代。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抗愈烈。灾难深重、受尽凌辱的汉族人民,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起来。后来,他们磨刀霍霍,秘密串连,约定在腊月三十晚夕,一齐行动,杀死住在各村的鞑靼人。鞑靼人恶贯满盈。汉民的集体行动来得突然,来得猛烈,他们防不胜防,纷纷作了刀下之鬼。

杀了鞑靼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汉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奔走相告,欢声雷动;村与村,户与户热闹异常,互祝平安,喜庆吉祥,慰问庆贺。以后,相沿成俗,就形成“拜年”活动。

“拜年”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春节期间的探亲访友的活动,仍然叫“拜年”,也叫“贺年”。多日不见的至亲好友,邻近的带着礼品,登门拜访;路远的则千里送鹅毛,寄一张“贺年卡”,表示祝贺。虽然冬天,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节日的欢乐,无需多言,这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