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当你迷茫的时候,如何探索人生的意义?
发布|冉旭说(ID:Xuan Shuo)
很多人都给我留言说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以前碰到这样的留言,我会苦口婆心的劝他们,不要想多做,不要指望一夜暴富,要脚踏实地,不要盯着别人看,要学会自省,不要得过且过,要学会树立目标...
时间长了,效果很一般。
因为大多数人懂得很多,但还是过不好生活。
然后有人问我:冉旭,我非常喜欢读你的毛泽东。在我迷茫的时候,可以看主席的故事吗?
我认为你不应该去。
不是看不下去,而是会深感羞耻!
和年轻的主席相比,我们现在的一切条件都好了很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远没有当年那么糟糕。
我们所谓的迷茫,在主席和他那一代人看来,更多的只是年轻资产阶级的矫情。
如果你真的了解主席,你就会明白,所有人的迷茫都是因为没有使命感。
近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非常流行。
今天想和大家就人生使命这个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某种程度上,我必须和你就这个号码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
说起“使命”这个词,我估计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思考过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
人为什么活着?
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我来到这个世界要做什么?
尤其是当一个人已经满足了基本的温饱,摆脱了贫困,解决了生活的基本问题,如果还单调地重复过去的生活状态,很容易陷入枯燥的循环和意义的真空。
这种状态并不致命,但很容易让人疯狂,让人陷入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和对未来莫名的迷茫。
这时,人会进入一种自我探索的状态,会本能地追求人生的新高度,追求人生的意义。直到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才会找到人生的价值感,才会不再对人生迷茫。
曾经有一个帖子《你死前会后悔的事》在国内外网站上被疯狂转载,瞬间惊醒了数万人。本文统计了人生走到尽头时人们最后悔的25件事,其中“后悔没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票数最高。
这一生最终想要过的生活就是使命。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17岁时读过一句格言:“把每一天都当成是你的最后一天,你就会放松。”
这句话影响深远。他每天早上都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今天要做什么?”
“你的工作将占据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获得真正满足感的唯一途径是做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做伟大工作的唯一途径是热爱你所做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这些东西,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尽你所能,你知道你会找到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只会越来越好。所以,在你找到它之前,继续找,不要停下来。”
我一直认为“使命”这个词是很神圣的,绝不是那种喊口号、追热点、发朋友圈的东西,只是热三分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无聊。
为人生找到一个使命,就相当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跨越一生的长远目标。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与人生”的著名调查。他们挑选了一批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其中27%没有目标,60%目标模糊,65,438+00%有明确但相对短期的目标,3%有明确的长期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这个调查充分说明了长期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给自己设定长期目标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否则,我敢肯定这个长期目标只是一个“假目标”,你不会有持续的激情,无法坚持下去。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使命”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有的人只是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时间长了就忘了;有的人一段时间找不到答案,就放弃了追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接下来我们就以毛主席的生平事迹为例,寻找一些关键因素,实现他的人生使命,探索我们自己的人生方向。
关键因素一: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找不到人生的使命感,没有长远目标?这与思维方式有关,人与人之间在思维起点上存在巨大差异。
绝大多数人从“利益”出发设定目标,即权衡利弊后做出选择;少数人设定的长远目标是从“哲学”出发,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探究其背后的意义。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也曾探讨过人生的意义,观察过形形色色的人,在他的散文集里写道: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生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他们从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运气好的时候,一肚子的钱,白天有两个美食城,晚上有一次卡拉0K之旅,玩一点政治,玩一点小聪明,甚至傲慢专横,昏昏沉沉,等等,直到进了骨灰盒,才明白为什么过了这一生。
倒霉的是落魄的,整天为温饱奔波,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就算日子还过得去,不愁吃穿,但整天忙忙碌碌,困在名声的缰绳里,绑在敏捷上。我也是昏昏沉沉的,迷茫的,不知道为什么过了这一生。
这么大一部分人,哪里谈得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世间所有的喧嚣都是为了利益,世间所有的喧嚣都是为了利益。玩这个游戏看起来很好玩,但是从整个人生的角度来看,发现追求只是生死的存在,在这个怪圈里不停的转,很可笑。
所以,如果把兴趣作为最重要的准则,就会因为短期的得失而迷失,很难树立长远的目标,更难找到人生的使命。接下来,季羡林先生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在他的散文集里写道: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只有人类社会的少数有识之士才能明白。
如果人生真的有意义有价值,那它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的责任感。"
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17年,毛泽东24岁时,认真学习了杨昌济推荐的《伦理学原理》。
这是一本哲学书,别人看了觉得没意思,毛泽东却废寝忘食,写下12000多字的注解。
受伦理学原理的影响,毛泽东随后写了一篇题为《心灵的力量》的文章,展示了他的哲学思想,从宇宙、世界、进化、人类、世界、中国、民族、文化的哲学高度,探讨了人生的真理和使命。
这是一篇气吞山河的壮丽文章。湖南第一师范的杨继昌老师看了之后,惊叹不已,直接给了105分——在100分的满分上加了5分。
可惜这篇文章后来失传了,目前网上流传的版本也没有得到官方证实。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黎锦熙写了一封长信,讨论救国救民的“大源”问题...所谓源头是“宇宙的真相”...信中强调“以大源为号召”,通过改造和普及哲学、伦理学来改造国民思想,这是救国救民的根本。
在毛主席的其他一些史料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关于世界、宇宙、人生的哲学思想,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从这点来看,他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方式确实和大多数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很长一段时间,我之所以抵制某些人对毛主席的胡说八道,是因为这些人只会从“利益”的角度来评价他的行为。当然,一个以兴趣为准则的人,怎么可能说出超越认知的话呢?
我过去引用了很多史料,说明他曾经放弃了高官厚禄的机会,选择了一条常人认为最艰难最冒险的路。这种“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似乎无法理解。
其实毛主席做的很多事情的出发点都不是利益,而是以人为本。背后的根源在于他对哲学、价值、意义的执着追求。
当然,毛主席不是特例。在几乎所有的名人传记中,我们都能找到他们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可以说,所有成功的人都是有哲学思维的人。
计算器,计算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只能得到短期回报;哲学家寻求的是人生、世界乃至宇宙的真理,所以才能取得长远的成果。时间会证明一切。
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衣食无忧的人来说,更应该少关注生活中的琐碎利益,多思考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问题,这样你才能进入更深的人生维度,更接近你的人生使命。
关键因素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生的使命,不能直接从书本上学到,也不能由别人直接说出来。只能来自自己的内心。
书籍和高尚的人是加速我们找到并完成人生使命的催化剂,但它们是不可替代的。
最后,你应该倾听并相信你内心的声音,它会告诉你答案。这种“使命感”的声音有时很微弱,但永远不会消失。
就像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比喻,星星之火,即使开始很微弱,也永远不会熄灭,总有一天会变成燎原之火。这个“星星之火”一开始并没有出现在外界,而是在他的心里。
所谓“使命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很重要的巅峰感,一种很有意义的存在感,不是嘴里的一点甜味,身体的一点温暖,手掌的一点柔情,而是一种远远超越物质感受的体验。
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超越物质感受的体验,但不同的是:
绝大多数人偶尔有过,极少数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绝大多数会受到世俗的影响,选择符合普世价值的道路,而极少数人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走出常人无法理解的道路。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我要在宇宙中留下印记”。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曾经乘坐火箭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旅游,Space X的创始人马斯克计划在2050年前向火星移民654.38+0万人。......
这些言语和行为一般人很难理解,甚至认为是离经叛道,但这些人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俗话说,简单之路,成就伟业。其实生活很简单,只需要倾听和跟随内心的声音,它会引领我们找到人生的使命。
1936,43岁的毛泽东曾经站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欣赏雪景,然后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沁园春·雪》,以极其宏大的视角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极其长远的眼光回望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人物。
其中“我要和天气比赛”“数数风流人物,看看现在”之类的话,光是读来就触目惊心!
来体验一下吧。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有什么强大的感觉?仿佛我与天地历史融为一体。没有那种超越物质感受的体验,我根本写不出这样的诗!
这种无缝的体验叫做“流”,体验过的人理解,没有体验过的人感受不到,因为这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真实体验的过程。
人一旦进入这种“心流”状态,就会夜以继日地思考,专注于梦境,废寝忘食,甚至忘记身边的事情,直到达到一个甚至让自己都感到惊喜的奇妙结果。
1938年5月,毛泽东把自己关在延安一个简陋的窑洞里,一连九天呆在室内,不眠不休地写下了《论持久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也记录了这一过程:
”毛泽东坐在山洞里的书桌前,微弱的烛光照在他苍白的脸上。他两天没睡觉,只吃了一点点食物。......
五天后,毛泽东的狂草写在了书桌上。然而,毛泽东瘦了,他的眼睛布满血丝。......
第七天,毛泽东突然疼得跳了起来。他右脚上穿的鞋被火盆里的炭火烧着了,他正在打坐。......
到了第八天,他突然感到头痛,昏了过去。医生来诊断后,他继续写。
第9天,我终于完成了这篇80页的论文。"
伟大的作品来自于废寝忘食的专注,来自于内心的声音,内心的声音来自于人生的使命。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它会指引你找到自己的使命,你的人生从此变得不平凡。
关键因素三:自我暗示——我是合格的!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自我暗示”。每个人都会潜移默化地暗示自己,把自己想成什么样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不自觉地暗示自己有“失格”感,然后给自己设限。
大多数人认为“使命”二字很高,只有那些大人物才值得拥有,而自己只是普通人,没有资格拥有。
比如上面提到的例子:乔布斯说“要在宇宙中留下痕迹”,贝佐斯想去太空旅行,马斯克想移民火星。这些“大胆”的计划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更不用说靠自己实现了。
那么,是“先有后成”还是“先有后有”?
我们也可以结合毛主席的经验去体会。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金利先生执笔的《读少年毛泽东》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
“人们总爱追根溯源,找族谱。看来成大事者背后必有先天因素。但如果我们用这种思维去探究毛泽东,就会发现石矛家族确实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挖掘的。
从族谱上看,毛泽东的这个分支已经晋升了五代,既没有朝廷的官员,也没有学者作为举人。几代人以来,它一直是一个生活在田间的尽职尽责的农民。"
如今,我们提到“毛主席”这个词,总会认为他有人生使命,改变中国,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仔细研究后发现,他并不是出生在贵族家庭,韶山冲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沟,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
按照世俗的价值观,他无论如何都“没有资格”成为引领时代的人。
重要的不是外界对他的看法,而是他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暗示是最重要的。1919年7月,26岁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写道:
“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国家,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者,我们的社会。如果我们不说话,谁说?如果我们不做,谁会做?”
虽然不能一一列举,但在毛主席的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毛主席“敢为天下先”、“舍我其谁”的气势。当大多数人认为改造社会是“别人的事”时,他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这是我的事!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证预言”的现象,是指人会不自觉地按照已知的预言去行动,并最终使之发生。换句话说,不管你如何看待自己,你都是对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合格,最后的事实会证明你是对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合格,最后的事实会证明你是对的。
最后你会发现,唯一束缚你的,是你大脑里的局限,是你自己的定位。当你去除这些限制,重新定位自己,你会睁开眼睛,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会有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所以,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
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是“讽刺”。
为了给你点刺痛,你看完标题再来反驳我就更好了。
我真正的观点是:迷茫的时候,多读伟人传记。这些书将向你展示一个壮丽的世界,甚至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没有人能直接给你答案,但有一条通往答案的路。只要你坚持走这条路,你就会找到答案。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也有过人生迷茫的阶段。在他迷茫的时候,他的老师杨昌济让他读胡林翼的书。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极其深刻:
“天下事只靠人力资源来做。水到渠成,自有办法,只要做到了。坚定不移的探索和追求,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追根溯源,知道其本质。”
后来课程说明书上说的是真的,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不要觉得这是“空”,不要觉得自己不够格,你的心会告诉你答案。
因为你值得拥有!
—— END ——
你好,我是冉旭。感谢您的阅读和评论。想第一时间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深度的文章,请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冉旭硕(ID: xuranshuo),与1万粉丝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