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圩农场的生产经营
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水稻为主。建场初期主要是围堤垦荒,执行“边治水、边开荒、边生产”的方针。以人畜力为主,1950 年完成围垦14000 多亩。1952 年农建五师时期,当年种植水稻等作物16420 亩。1953 年,全场播种面积79186 亩,农场初步建成。1954~1969 年,农场隶属公安厅(1958~1959 年下放枞阳县除外),执行“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农业生产上重视水稻良种繁育和品种良种化,普济圩是全省水稻良种繁育基地之一。1955~1957 年,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良稻种均在100 万公斤以上。60 年代初,农场贯彻以水稻良种繁殖为主体的三级良种繁育制度,1964 年全场建种子田11604 亩。栽培技术上,从1953 年进行水稻直播试验,1956 年小面积双季稻种植试验成功,1957 年大面积推广。1971 年开始杂交稻制种工作,1977~1979 年,推广杂交稻26936 亩。70 年代,选育出早熟晚稻品种“建农一号”。1978~1979 年,推广水稻温室无土育秧及小苗带土移栽技术。1982~1984 年,与上海、安徽等民航局联合进行小麦飞机根外喷硼成功。1983~1990 年,进行水稻叶龄模式技术栽培试验成功并加以推广,对大小麦的种植,也逐步推广叶龄模式,为全场一麦一稻生产走出了路子。尽管该场生产人员不断减少,但由于重视科学种田,水稻生产持续稳产高产。1990 年,达到创纪录的28925 吨。40 年来,农场***生产粮食近60 万吨。年产成鱼达250 吨。
普济圩在50 年代就建立了一批小型场办工业。1951 年建成铁木工厂和新生石灰窑厂。1952 年建北埂碾米厂和新生榨油厂;是年,省公安厅把繁昌大阳煤矿划给农场管理,这是该场在江南第一个工业企业。1953 年总场办起了被服厂。1958 年在繁昌荻港镇成立采石厂。60~70 年代,随着普济圩隶属关系的变更,场办工业时有变动。80 年代后,工业才有较大发展,形成以建材、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三个体系。建材方面,1990 年生产砖1200 万块、瓦30 万块、水泥31600 吨、石料216100 吨。机械制造方面,从维修农机具到生产发动机配件。建设兵团时期,一度生产过620 车床、龙门刨床、40 余种汽车配件和170柴油机。80 年代初期生产织布机配件。1988 年与省农机科研所联合试制W K —1206 微型农用运输车,年产量达200 辆。食品加工方面,各农业场均有粮油加工产品,二、三、四场生产松花皮蛋。1985 年农场与亳州市古井镇老“古井”传人怀珍灿、怀珍清等人在古井镇合办老贡酒厂,生产的老贡系列酒,畅销省内外,年产值在300 万元左右。1990 年,该场有工业企业19 个。
在长江有运输船只1000 余吨和250 人的客运渡船。陆路运输有载重汽车43 辆、轮式拖拉机60 多台、大客车2 辆。普济圩建筑工程公司有职工400 多人,年产值400 多万元。
商业从1950 年在无为县土桥镇设供应站开始。1990 年,全场已有5 个商业批发机构,65 个商业网点,营业面积7256 平方米,年销售收入1200 余万元,年盈利30 多万元。
经过40 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0 多年的发展,普济圩农场已从单一经营种植业发展成以农业为基础,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农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