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奥运会
袁绍,袁本初袁绍,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历任钟君太尉、渤海太守、冀州牧、将军。袁绍是东汉末年有名有势的地方诸侯。参与并领导了杀宦官、惩董卓、诸侯混战等诸多事件。东汉末年前期,袁绍绝对是地方诸侯中的老大哥,是当之无愧的诸侯领袖。袁绍能够在东汉末年脱颖而出,独树一帜。除了自己的苦心,家庭背景也为他增色不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袁家四世三公,一个人的关门弟子遍天下”这句话。袁家四世同堂,门生遍天下。袁氏,生于袁绍,应为汝南袁氏。汝南县在东汉时期属于禹州(汝南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相当于地处中原腹地。也就是说袁绍是不折不扣的中原人,袁家也是不折不扣的中原贵族世家。但众所周知,东汉末年袁绍的大本营并不是中原,而是河北四州(东汉的河北不仅仅指今天的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吕梁山以东、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和内蒙古南部)。袁绍的老家明明在中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为什么要去河北?袁绍不回中原而去河北,并不绝望。相反,袁绍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故意选择去河北的,因为袁绍此举是为了模仿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袁绍在河北沿袭了刘秀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市)蔡阳人。他本来是中原人,但是众所周知,刘秀能够在西汉末年的混乱局面中,逐鹿中原,重建一方大汉,靠的不是中原,而是河北。自新元年(23年),体弱多病的刘秀以皇族子弟的身份来到河北,获得了河北一些贵族家庭的支持。在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刘秀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发动战争,最终镇压了同马、友来等农民起义军和其他反对集团。由此,刘秀成功统一河北,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根据地”(刘秀收编了当时众多的同马农民军,因此刘秀当时被称为“同马皇帝”)。坐在河北的刘秀将会安静地观看猛虎组织的战斗。他会发兵南下,争夺中原,而赤眉军和另起炉灶政权都在中原被杀。最终,刘秀乘人之危,成功吞并中原,随后又轻而易举地消灭了西北的肖伟政权和巴蜀的公孙述政权,最终统一天下。刘秀在河北自给自足,统一天下。袁绍抛弃中原故里,远赴河北,是为了再次走刘秀一统天下的道路,再次复制刘秀的统一霸权。《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的袁绍与曹操的一段对话,更能说明袁绍效仿刘秀的心态。“当初邵和龚(曹操)并肩作战。邵问龚:“东西不编,靠什么?”宫曰:“足下何意?”邵曰:‘吾南以江为界,北为燕、戴所阻,又为荣、狄之兵,南争天下。“我能帮你什么吗,”公曰:‘吾乃天下之智,以道可抗之。’“当袁绍和曹操开始对抗董的时候,袁绍问曹操:‘如果对抗董卓的战争不顺利,你将来打算怎么办?曹操问:‘你怎么看?袁绍回答说:“你认为我的主意怎么样?”曹操说:‘我招天下名士,然后用王道控制他们,然后我就无敌了!“袁绍的战略规划是‘南占大江,北抗燕国,南争天下’。”曹操“为天下之智”的说法太敷衍了(谁不知道争天下是需要人才的!曹操不过是在扮演官方角色,袁绍“南依大江,北阻燕、戴,南争天下”的一句话,确实毫无保留地透露了他未来的战略部署。这段话很清晰的展现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袁绍的战略部署。也就是说,袁绍的计划是先夺取河北(东汉的河北不仅仅指今天的河北省,而是指黄河以北、吕梁山以东、阴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以南)。然后又招募北方戎狄人组成汉胡军,最后南下逐鹿中原。这个战略部署类似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夺取天下的过程!袁绍的战略部署是刘秀统一之路的翻版。不得不说,在东汉末年的混乱封建时期,袁绍试图效仿刘秀以冀一统天下的模式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正确的战略部署。首先,河北有逐鹿中原的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战争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下杀出一条血路,完成统一天下霸权的必然途径。最终,战争往往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根据地”的经济实力能否支撑起争夺中原、统一天下的成本,是衡量一个“根据地”的重要标准(如甘肃、青海等西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广人稀、经济实力差,往往难以支撑西北地方诸侯统一天下。所以历史上西北地区虽然有很多军阀诸侯,但是依靠西北地区争夺中原统一天下的却很少。东汉末年,中原遭遇黄巾起义、董卓入京、军阀混战等战乱。这些战争直接导致中原地区陷入连年战乱。当时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真实的社会景象是,农业破败不堪,工商业停滞不前,赋税不缴,难民遍地,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者难住,死者难葬,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食人现象。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吃人的悲剧也时有发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北地区。因为河北远离政治中心(东汉时期的政治中心自然是首都洛阳),所以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战争影响较小,河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基本正常。河北人民虽然不说丰衣足食,但至少可以自给自足。(曹操曾在冀州向崔琰感叹:“我查了一下冀州的户籍,居然到了三十多万户。这冀州也是大州!”。冀州能有三十多万户,按一家三口算就是几百万人,这个人口规模在东汉末年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在东汉末年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能率先占领相对稳定的河北地区,就能率先稳步积蓄力量,发展自己的实力,相当于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占得先机(相当于游戏界的神起步!)。毫无疑问,占据上风的是袁绍!袁绍拿到河北地区,就相当于占了先机!其次,河北有独特的军事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拥有独特的天然马场。在古代冷战中,战马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资源。虽然中原也可以圈养训练出一批战马,但是这种方式驯化出来的战马质量和草原上驯化出来的战马完全不一样。在河北拥有一个天然的马场,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兵工厂”!草原上的马耐力强,数量多。其次,背朝北方的戎狄族可以招募大量善骑射的游牧骑兵。在古代,骑兵绝对是战场上最好的武器之一,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在战场上更是致命。北方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他们精于骑射马匹,来去自如,灵活自如。东汉末年中原以步兵为主的战争时期,游牧民族组成的骑兵部队优势更加明显。最后,河北省有坐山观虎斗的地理优势。河北省南依黄河,北依伊地,东临大海,西依山川。在冷兵器时代,这些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东汉末年北方的夷地根本不配做中原王朝的对手,公孙瓒、袁绍、曹操等北洋军阀先后打败了这些夷地部落,这些夷地部落也纷纷向这些北洋军阀投降。在这些天然屏障的保护下,在战乱不断的东汉末年,河北得以相对安全地休养生息。要知道,在混乱的世界里,想休息都休息不了。不仅总有人出于各种目的骚扰你,还总有人想趁你生病的时候杀了你。袁绍早早在幽州灭了公孙瓒之后,彻底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从此进入了休养生息式(毕竟乱世,当然不能归田,放他的马在南山式)。与此同时,曹操、吕布、陶谦、刘表、张绣、刘备等中原诸侯,都在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战。通过这样的对比不难看出河北的地理位置是多么优越!总之,生于汝南的袁绍并没有回到故乡中原,而是背井离乡去了河北。原因之一是他想效仿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战略,在河北争夺中原,统一天下。第二个原因是他看到了河北巨大的战争潜力,独特的军事优势和绝佳的地理优势!袁绍的战略部署不仅正确,而且一度成功实现了统一河北的目标。至于袁绍为什么最后败在官渡,我觉得可能是他统一河北的过程太顺利了。因为统一河北省的战略目标实现的太容易,必然会让袁绍自高自大,所以袁绍在逐鹿中原的战略目标上过于自负,过于骄傲,轻敌。自身有缺陷的袁绍,恰好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遇到了第一个敌人。曹操狡猾毒辣,战败的结果可能就是这么必然!参考文献(西晋)陈:中华书局2011编辑的《三国志》。裴松之(南宋):《三国志笔记》,黄山书局,2016。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大家!我会定期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感兴趣的读者关注该账号。欢迎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支持!